原标题:罗平:从“人工弯腰”到“无人机飞播” 油菜种植的“科技革命”
每当晨雾在山间散去,罗平的田野上空便响起无人机清脆的“嗡嗡”轰鸣声,它灵活穿梭着,细小的油菜籽从机身均匀洒落,精准落入土壤,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一片地块的播种。秋日里,这里少了往日人工播种的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无人机掠过田畴的声响,这场从“人工弯腰”到“科技飞播”的转变,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沿袭的农耕方式,重塑了罗平油菜种植的传统图景。

“家里种了200亩地,以前需要15个人忙活,光人工费就快2000元。现在自己买了无人机,一天300块成本就搞定,又快又省!我在田埂上看着就行。”罗平县罗雄街道圭山村种植大户郑凯乐看着自家地里忙碌作业的无人机,难掩喜悦。他操控的无人机,正以精准的航线在田野上空穿梭,将油菜籽均匀地撒向大地。对他来说,这台“空中帮手”不仅省了钱,更让他从“面朝黄土背朝天”里解放了出来。


在罗平,像郑凯乐这样靠无人机提升种植效率的种植户并非个例。罗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胡峻透露,随着当地种植大户数量逐年增多,传统人工种植“耗时久、成本高、效率低”的短板日益凸显,而无人机飞播“省工、省力、省时、效率高”的优势,恰好契合了规模化种植的需求,广受种植大户的青睐。2025年全县油菜飞播面积预计达1.5万亩,科技正让传统农业焕新颜,无人机“飞播”正成为当地油菜种植的“新利器”。


“这不是简单的机械替代人工,而是一场深刻的农业变革。”胡峻解释,无人机飞播不仅能控制播种密度、减少种子浪费,还能通过精准作业为后续的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形成“播种—管理—收获”的全链条高效模式,推动油菜产业从“粗放种植”向“精准农业”转型。

企业也尝到了甜头。在罗平县成天油脂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这种转型的价值更为凸显。“我们计划播种面积一共是500亩,全部采用无人机飞播,不仅播撒的菜籽更均匀,还能大幅缩短工期,预计3天左右就能全部播完。”成天油脂生产部主管王利平指着正在作业的无人机说,“均匀的播种不仅有利于作物生长,也为后续的田间管理和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王利平算了一笔“长远账”:效率提升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成本下降,更让企业有精力投入品种改良、绿色种植技术研发,进而提升油菜籽的品质和附加值。


这场变革远不止于效率的提升,无人机飞播的普及,也正改变着农民的角色定位。过去,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者;如今,他们正转型为“新农人”,通过操控无人机、运用智慧农业系统,成为农业生产的“管理者”。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农民的职业认同感,也在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难题,让更多年轻人看见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吸引年轻力量回流乡村——从20岁青年郑凯乐的“个人选择”,到全县1.5万亩的“规模实践”,再到农业从业者角色的“深层转变”,罗平油菜种植的“无人机革命”,正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如今在罗平,已有不少返乡青年主动学习无人机操作技术,成为油菜飞播的“主力军”。更关键的是,无人机“飞播”技术的推广,正推动农业从“会种地”升级为“智慧种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活力”。(李苏楠 侯映 孙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