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大海乡坐落于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它是整个曲靖市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乡镇。这里地处小江断裂带,集高山冷凉、草甸、干热河谷、泥石流发源区于一身,最高海拔超过4000米,最低仅925米,立体气候显著,生存与发展挑战严峻。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大海乡干部群众发扬“海拔高、斗志更高”的精神,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探索出了一条“责任实、产业兴、百姓富、乡风好”的坚实路径。
筑牢防返贫根基让乡村振兴“实”起来
面对全乡1372户4784人曾经的贫困对象和动态监测中的332户1102人,大海乡将防止返贫作为底线任务,以“三落实”稳根基,“一盘棋”抓推进。
责任体系环环相扣。县级领导深入一线,包保领导每周至少两天进村入户,对14个村逐项“过筛子”。乡级班子成员及干部职工全员下沉,将办公室搬到村委会。村组干部和驻村队员实行网格化管理,确保“户户清”。通过常态化监测,动态调整风险消除106户300人,新识别边缘易致贫户4户9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9户53人,风险消除率达到93.07%。

政策保障精准到位。“雨露计划”、公益岗位、小额信贷等政策精准滴灌;“3+1”保障坚实有力,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参保率100%,完成21户农危改,住房安全全面达标,集中供水率超95%,人均日用水量保障20公斤以上。各级督查反馈问题动态清零,构建起牢固的防返贫堤坝。
“双业”驱动赋能让群众日子“富”起来
增加群众收入是根本。大海乡坚持就业、产业“双业联建”,激活内生动力。
就业引擎强劲发力。通过劳务输出、公益岗位、政策兜底等多渠道,全乡外出务工人员达9488人,创造务工经济收入超7600万元。公益岗位、生态护林员、光伏收益岗位等有效托底,保障了困难群体稳定收入。

立体产业“接二连三”。依托大海草山4A级景区及国际滑雪度假区,全力打造文化旅游名乡。通过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等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高原特色“高、中、低”立体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在海拔3000米左右区域大力发展反季节鲜切花、洋芋、肉羊、中药材;海拔2000米左右区域巩固传统种养业;海拔1000米左右区域发展热带水果和冬早蔬菜。其中,大海草山洋芋预计带动1900余人增收450万元;新引进的工业大麻种植增加200多个岗位;高原中药材带动750余人增收150万元。
同时,“大海草山”品牌完成注册,通过“互联网+农业”提升知名度,建成羊肉屠宰加工交易市场,预计年销售7000余万元,带动就业百余人。

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依托草山滑雪场、草牧香养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集体资产出租”等模式,通过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等,全乡14个村集体经济均达到10万元以上,共享发展红利。
盘活资产与项目 让发展引擎“活”起来
项目是发展的支撑。大海乡同步推进“十五五”规划谋划与年度项目建设,已谋划10类74个项目、总投资21.84亿元。2025年衔接资金项目库入库34个,首批中央资金项目已完工,沪滇帮扶项目快速推进。

扶贫资产效益持续释放。对2017年以来实施的393个、总投资超5亿元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明确管护责任。其中29个经营性资产年收益达232万元,大量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效益,确保了扶贫投入形成的家底管得好、用得好、效益长。
从环境恶劣的高寒冷凉山区,到产业多元、百姓增收、充满活力的奋进之乡,大海乡以“责任实”应对挑战,以“产业兴”突破困局,以“百姓富”检验成果,正以其生动的实践,在乌蒙山巅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尹永权 杨凤兰 陈会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