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宣威市聚焦技术创新与粮食增产——“光伏提水+智慧水利”赋能高标准农田
小江光伏提水项目航拍。
金秋十月,宣威市热水镇黎山村的田垄上,375亩红薯藤蔓郁郁葱葱,河北籍种植大户王利平蹲在地头,扒开土壤掂量着饱满的红薯,脸上笑意盈盈:“今年第二季红薯亩产估摸着有3吨,加上上半年的马铃薯,两季亩产7吨,每亩年收入能到8000元!”这组数字,在五年前的他看来,曾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从“望天收”到“吨粮田”:基础设施改写种地账本
2018年初到宣威时,王利平面对的是“地块碎、路况差、浇水难”的零散农田。“那时候地租每亩才300元,但拖拉机进不了地,一天顶多种10亩,遇上天旱还得雇车拉水,每亩水费就得800多元!”他回忆道。
转折始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后,零散农田连成百亩大田,机耕路纵横交错,更关键的是——水通了。“现在地租涨到每亩800元,我们反而乐意!”王利平算起明白账:“拖拉机能开进地,一天能种30多亩;水每立方米才4毛,一亩地80立方米水只要32元,比过去拉水省了近800元!”
水肥一体化设施的配备,让“缺啥补啥”成了现实。“以前追肥靠人工撒,现在管道直接将肥料送到根部,省时省力还省肥。”王利平说。
光伏提水+智能管控:科技为农田“解渴”
在小江光伏提水项目现场,光伏组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可不是普通泵站!”热水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征福指着设备介绍,“8台400千瓦的水泵,扬程826米,每小时能抽水1400立方米,日供水达1万立方米,全靠太阳能发电驱动。”
过去机电提水电费高昂,如今光伏供电让用水成本大幅降低。更省心的是,泵站实现全自动化运行,“一部手机就能看水位、调流量,连值守人员都省了!”赵征福说。这个项目像一条“水脉”,滋养着热水、板桥等5个乡(镇、街道)的10万亩农田,让37个村的农户彻底告别“用水贵、用水难”。
排灌双优+智慧水利:田畴换新颜
“以前雨季一来,坝子就成‘汪洋’,玉米泡得只剩半截秆!”热水镇关营村种植户樊金顺看着自己种的玉米,语气里满是感慨。高标准农田配套的排水渠网,让这片易涝地变身“丰产田”,“你看这玉米,有我小臂粗,亩产也比往年增加了!”
在宣威市板桥街道木乃村,“24小时自助加水”系统成了村民新宠。傍晚时分,村民余朋掏出手机扫码,水管便自动出水,他高兴地说:“以前开关闸得找管理员,现在一元两元都能充,随用随取,太方便了!”农业农村部门定制的智慧水利系统,提升了灌溉效率。
十年攻坚筑根基:百万亩良田映初心
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宣威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4.81万亩,2025年在建的49万亩正加速推进。从“土坷垃”到“金土地”,从“靠天吃饭”到“科技赋能”,高标准农田这把“金钥匙”,不仅解锁了粮食增产的密码,更打开了农民增收的大门。田畴间的稻浪、薯香、玉米黄,正书写着宣威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