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考结束莫放松,警惕录取诈骗“陷阱”!
高考落幕,意味着新的人生篇章即将开启。查分在即,莘莘学子们开始憧憬未来,但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此时机,精心设计了多种以高考录取为幌子的诈骗“陷阱”,伺机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息与钱财,谋取利益。为守护大家的财产安全,以下这些常见诈骗手段及防范要点务必牢记!
【常见诈骗手段】
1.“内部指标”诈骗
不法分子谎称自己与高校、招生办等有“特殊关系”,能获取“内部指标”“补录名额”,只要缴纳高额费用,就能让成绩不理想的考生顺利进入心仪院校。事实上,高考招生严格遵循既定流程和规则,所有录取结果均通过正规渠道公布,根本不存在所谓“内部指标”。
2、虚假录取通知
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上面附带虚假的学校官网、缴费链接等,诱骗考生和家长提前缴纳学费、学杂费等。这些虚假通知往往制作粗糙,学校名称模糊,甚至可能是虚构的院校。
3、伪造查分链接
在网络上散布虚假的高考查分链接,一旦考生和家长点击,链接中的恶意软件便会盗取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进而实施盗刷等后续诈骗行为。
4、志愿填报指导诈骗
以“专家团队”“精准填报”为噱头,收取高额的志愿填报指导费用,却提供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误导考生填报志愿,给考生升学造成严重影响。
【检察官提醒】
1. 坚守正规渠道
高考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结果查询等,都要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官方网站、官方APP等正规渠道进行,切勿轻信不明来源的信息和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拨打当地招生考试部门或报考院校的官方咨询电话核实。
2. 切勿轻信“关系”与“内部操作”
高考录取工作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有严密的流程和规范。对声称能通过“关系”“内部操作”帮助录取的信息,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不要抱有侥幸心理,避免因贪图捷径而遭受经济损失。
3. 仔细甄别录取通知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通过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官网或报考院校官方网站,核实录取信息的真实性。同时,注意查看录取通知书内的学校名称、专业、学制、报到时间等各项内容是否完整、规范,对其中要求提前缴费的项目,务必谨慎对待,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
4. 谨慎选择志愿填报服务
填报志愿应结合考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绩水平、职业规划等因素,综合考量后填报。如需寻求志愿填报指导,优先选择学校组织的公益讲座、正规教育机构。在选择社会机构时,要查看其办学资质、口碑评价,切勿轻易相信夸大宣传和承诺“保录取”的机构。
5.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不随意在不可信的网站、链接上填写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带来风险。不要在社交平台上随意晒出与高考相关的证件、成绩单、录取信息等,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但一时的得失并不能决定未来。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假信息迷惑,共同筑牢防范诈骗的“安全网”,祝愿每一位考生都能收获理想的录取结果,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