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布依姑娘何愿红:用青春守望乡土 用真情传承文化
在云南罗平县鲁布革乡的梯田果园里,总能看到一个背着喷壶浇水的身影——她是云南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布依族姑娘何愿红。这位90后村支书把爱撒在果树上,把根扎进土壤里。她用一年时间,让坡地变身水果种植基地,同时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最年轻的传承人。她用行动让守望和传承,有了具象化体现,用双肩扛起乡村振兴的文化与经济两条生命线。
守望:科技到达不了的地方,信仰一定可以到达
科技到不了的陡坡 ,她用脚步丈量。清晨六点,何愿红已骑着三轮车在陡坡上往返运水,准备到果园给果树浇水。果园里,背着喷壶浇水的小小身影被晨光拉成长长的剪影。“我毕业的时候也在昆明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来遇到了很多事情,工作不稳定,我很焦虑。有一天早上,我在家里,被鸟叫声吵醒。那一刻,我感觉很治愈,我总觉得我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然后我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何愿红对记者说。
改地、买苗、挖坑、拌农家肥、栽树、浇水……在鲁布革乡,因为气温高、坡地多等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种植果树难度大。但每一个环节,何愿红都亲力亲为。“看着这些果树,从很小长到现在很大,枝繁叶茂,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我很有成就感。我的初心是把热区水果种好,种植出我们鲁布革自己的水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鲁布革的高品质水果,认可我们。”
谈及创业的困难,何愿红望着远方颇有感触:“鲁布革的地形决定了我们的土地基本上都是坡地,有时会滑坡,把栽好的果树苗掩埋。机械也没办法到地里,遇到这类情况,我只能用手去把果树刨出来。我相信科技到不了的地方,信仰一定可以到达”。
传承:古老八音遇上青春声线
每天傍晚,鲁布革乡乃格村委会广场都会准时响起八音坐唱的排练声音。何愿红和老师傅们坐在广场上排练着八音坐唱。六十多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勇正指导何愿红吹姊妹箫。“我经常看到这些叔叔婶婶们在练习八音坐唱,慢慢地听多了,我就很感兴趣,所以我就开始学习八音坐唱。”
作为队伍里唯一的大学生,何愿红经常根据场景创新性地为古老曲调填入新词。“我觉得他们的精神非常感染我,他们白天忙农活,晚上很累也愿意花时间去学习、练习八音坐唱。而八音坐唱现在也面临着老艺人老龄化和年轻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觉得这应该有人传下去,这根传承的接力棒,我会接下来并带着它走出去。”除了八音坐唱,闲暇之余,何愿红还积极学习布依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真正地用行动和真情来传承布依文化。
果园是当下的生计,文化是永远的根系。何愿红用行动来诠释了对家乡的守护和文化的延续。如今,她的果树正在茁壮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她的影响下,也开始关注家乡的发展。她所传承的“八音坐唱”也通过她自己的短视频等网络渠道走出大山,吸引着各类人群关注。何愿红就像一颗种子,在鲁布革乡的土地上,将创业的激情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深深扎根,用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绚丽之花,也让更多人看到,新时代的青年正以奋斗者的姿态,书写着属于乡村的璀璨未来 。
记者手记:何愿红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真正内核不仅是产业的兴旺,更是人与土地、家乡、亲人的深情共生。清晨她上山浇水时,三轮车在陡峭的山路上颠簸,她却如履平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守望”,不仅是坚守,更是下决心的勇气和实干精神的结合。当这位白天还满手泥土的姑娘晚上又在八音队伍中吹响姊妹箫时,古老音调里流淌的青春气息令人动容。当新时代的青年选择把根系扎进乡土,去守望,去传承,去创新,传统与现代便有了最美的相遇方式。(吴雪瑞 侯映 李万能 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