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师宗县18万亩绿叶子变身助农致富“金钥匙”
在师宗县的沃野上,一片片翠绿的香葱田随风翻涌,汉、彝、苗等各族群众弯腰采收、分拣、装袋,欢声笑语中传递着丰收的喜悦。这小小的香葱,不仅成了当地人致富的“金钥匙”,更串联起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纽带,让“绿叶子”真正变身“金叶子”。
香葱产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共富链”
近年来,师宗县以香葱产业为抓手,通过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6万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目前,全县香葱种植面积达18.48万亩,年产量27.72万吨,产值超11亿元。
田间采收:各族群众携手致富
“开始称葱啦!排好队,现场结工钱!”在彩云镇香葱基地,现代化喷灌系统划出银色弧线,各族葱农忙碌其间。傍晚时分,乡亲们将香葱装袋称重,接过工钱时笑容满面。一位农户说:“一天能挣2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市场驱动:旺季日销百吨,供不应求
贵州客商锁彭刚说:“淡季每天收购40至50吨,旺季需求达100吨,运输车都得临时调配。”香葱从田间到市场的快速流转,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体系。运输司机马玖友每天往返1至2趟,每趟收入300至400元,“一个月下来,能挣一万多!”
深加工:清洗、保鲜,锁住“鲜”机
香葱采收后,半小时内便运往洗葱厂。30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时,400名工人日清洗300至400吨葱,发往北京、郑州、武汉等地。洗葱厂的郭阿姨动作麻利说道:“一天洗500斤,收入2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
保鲜环节同样关键。楷丰制冰厂的冷链车日夜穿梭,高峰期日制冰七八百吨,确保香葱“住”进“空调房”,以最新鲜的状态走向全国餐桌。
产业链延伸:小香葱撬动大经济
师宗县不仅种葱,还围绕香葱产业建起7座冷库、3家洗葱厂、2家制冰厂和1家塑料袋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洗葱厂负责人李小春说:“我们带动了周边大量就业,工人月收入能到6000元。”(卢俊欣 窦盛根 陈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