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色罗平 花海筑梦——油菜花田里的就业图鉴
春风拂过,万亩油菜花海翻涌成金浪,曲靖市罗平县再次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在这片金色画卷中,不仅有游人的欢声笑语,更涌动着就业增收的蓬勃生机。当地群众以花为媒、以旅兴业,在花田间开辟出一条条就业增收的新路径,自己则化身“新农人”,奏响增收致富的春日进行曲。
在罗平金鸡峰丛的油菜花田旁,一顶顶红色的帐篷格外抢眼。帐篷下各种小吃琳琅满目,其中,凉粉是最受欢迎的特色美食,成了游客口中的“花田必吃”。村民艳华的凉粉摊被围得水泄不通,她的凉粉用本地豌豆和蚕豆手工制成,晶莹剔透的粉条配上丰富的佐料——香椿、炸菌、油泼辣子、蒜水、花生碎,再撒一把酸爽的油菜酸菜,最后淋上两勺酱汁,每天能卖出200多碗,下午三四点就售空收摊。
看着花田里的“网红”小火车一趟趟载着游客穿梭游玩,曾经牵着牛耕地的村民也按捺不住了,他们赶着装饰好鲜花的牛车带游客赏花,每趟60元,生意火爆。牛还是那头牛,戴上响亮的铜铃,“工作内容”也跟着升级了,一天能为主人赚几百上千元。
穿过熙熙攘攘的小吃街,花海集市中央传来清脆的马蹄声,这是花海骑士的“浪漫生意”。他们头戴宽檐帽,脚穿骑士靴,正骑着健硕的骏马招揽游客。“骑马赏花,30元一圈。”游客不仅能骑马游花海,还能在附近租借服装拍摄“侠客与花海”主题大片,不少情侣租下骏马拍摄婚纱照。
花海深处,21岁的春花正忙着给游客整理裙摆。不远处的摄影师小刘手举相机,一边引导游客摆着美姿,一边用快门定格下美好的瞬间。他们本在外地影楼上班,年后趁着赏花旺季组成“花田旅拍”团队,提供服装租赁、造型搭配、主题拍摄等服务。还开发了“花海少女”“田园亲子”“古风花神”“民族风情”等主题套餐,日均接待10多组游客。
在花海集市,流动咖啡车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点,车前挂着“灵魂咖啡所”“咖啡续命”“人生苦短 咖啡倒满”等各具特色的招牌,周边撑起茅草伞、摆出露营桌椅,咖啡种类丰富,应有尽有,很多游客端着咖啡在花田里直播,咖啡车也成了“移动地标”。
最令人触动的是银发群体的“再就业”。随处可见六七十岁的奶奶们手挽花环,逢人就吆喝:“买个花环戴戴,拍照好看得很!”油菜花作主材,竹条绕成环,野花点缀其间,不到10分钟就能编出一个“春日限定款”,几乎成了每个游客的打卡“标配”。一个花环能卖5—10元,日收入百元。奶奶们乐此不疲、干劲十足,家里的老大爷负责采花供应,忙得不亦乐乎。
刘大娘的酸萝卜摊飘出了阵阵酸辣香气。萝卜是自己种的,酸辣酱是自己腌的,凭借着传统手艺,刘大娘把乡土美食搬进花田,让游客品尝“花田风味”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夕阳西下,农家乐里人声鼎沸,柴火灶上炖着“跑步山地鸡”,蒸笼里飘出花米饭的清香。小黄姜丝炒肉、清炒油菜花、猪血辣子、布依香肠、烟熏腊肉、凉拌小油菜等特色菜品供不应求。
据统计,今年1至2月,全县共接待旅游总人数98万人次,同比增长13.2%,旅游消费111213万元,同比提高12.5%。带动流动摊贩3000余户1万余人就业。全县2800余家餐饮店吸纳2万余人就业,400余家酒店、民宿吸纳3万余人就业。
面对“花期短、客难留”的难题,罗平人正在用创新打破季节桎梏。“老铁们看,这个是农村喂苞谷长大的鸡下的土鸡蛋,最生态、最正宗的土鸡蛋!”抖音账号“哥哥回村”的主播坐在农家小院,把罗平的荞麦饭、五彩花米饭、豌豆凉粉、蜂蜜等土特产卖向全国。
网红大V昝老师的直播间更具田园诗意:他坐在花海中弹着钢琴,唱完一曲《听闻远方有你》,便无缝衔接给观众介绍起菜籽油:“爱健康、爱生活,关注直播间,一边听歌,一边把一桶放心的好油带上餐桌。”
从田间地头的“小生意”到互联网裂变的“大产业”,每一项幸福事业的背后,是“政策春风”的托举,是“人社温度”的全力护航。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扶持,从岗位收集、匹配到权益保障,罗平县用心用情做好“花”文章,织密“就业服务保障网”,让“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当晚霞为花海镀上金边,艳华数着手机里的到账清单,春花整理着游客换下来的服装,移动咖啡车主收拾着桌椅,“骑士们”卸下马鞍……民宿的灯光次第亮起,伟光星河花海露营地的吉他声轻轻飘荡……这些交织的画面,构成了罗平“赏花经济”最生动的注脚。在这片金色的热土,七旬老人的腌菜罐与青年的咖啡车共享一片花海。奋斗者的梦想搭乘着政策的春风拔节生长。(刘燃 张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