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源跃动处,发展正当时早上8点,曲靖市麒麟区文华街道电子商务产业园的直播基地里,90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华已架好设备,镜头前,普洱茶饼散发着温润的光泽。“以前总担心外出打工顾不上老人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做主播,既能推广家乡茶,每月还能挣4000多块。”阿华指尖划过直播后台的订单数据,脸上的笑意藏不住。这是记者深入曲靖一线看到的鲜活场景,行走在珠源大地,从产业园区到古镇街巷,从城市集市到乡村民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正通过一个个具体实践,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和民生福祉的生动答卷。
“一中心一样板两区”绘就发展蓝图走进曲靖经开区,现代化的厂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一派繁忙景象。作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之一,这里正加速聚集要素资源,提升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我们不再是简单地承接产业转移,而是聚焦细分领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新能源电池、绿色硅光伏千亿级产业,园区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了一批产业链关键企业落户。交通枢纽、物流网络、城市更新等项目同步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一座更具吸引力、辐射力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在罗平鲁布革乡多依河畔奏响。沿着青石板路走进腊者布依村寨,只见壮、彝、布依等各族群众共同经营的民宿里笑语盈盈,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为游客表演织布、刺绣等传统技艺。“我们通过‘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打造‘一寨一品’特色业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致富靠山。”乡干部指着墙上的游客留言簿说,今年国庆期间村寨接待游客上万人,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曲靖以“珠源石榴红”品牌为抓手,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后,正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样板,目前已建成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16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34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增进情感认同。

新旧动能共舞 培育新质生产力“工业锈带”的蝶变令人惊叹。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临江社区的“重机印象”创意园内,曾经的机床厂老厂房被改造为集咖啡馆、文创商店、研学基地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墙上的机床零件装饰诉说着工业记忆,天井里的绿植与红砖建筑相映成趣。“我们保留原有风貌和工业元素,植入文旅、科创业态。在刚过去的国庆咖啡节期间,园区8天吸引游客26.5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724万元。目前,园区单日最高人流量可达3000人,日总营收达17万元,年收入预计达6200万元。临江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朱丽芳介绍,目前园区已成功吸引75家餐饮、婚庆、文创类商户入驻,创造就业岗位580个,累计接待客流近10万人次。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云南博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在雨生红球藻规模化养殖与虾青素提取领域的持续科技创新,正快速成长为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标杆企业。走进公司生产基地,通过光生物反应器实现的高效养殖展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魅力。公司总经理助理、生产部经理高启介绍:“科技创新是博欣生物发展的核心动力。”企业依托“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平台,不仅建成了国家级的雨生红球藻种质选育保藏库,更构建了“生产一代,选育一代,储备一代”的领先藻种选育体系。截至目前,博欣生物已成功选育47株优质藻种,取得76项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

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同样亮眼。总投资10余亿元的云南曲靖呈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250mm优特带钢项目以绿色智造为引领,成为撬动曲靖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点。曲靖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曲靖云铝淯鑫铝业有限公司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驰宏锌锗等企业获评国家级能效“领跑者”称号;红日东升10.6万吨新型物理法制晶硅项目在今年入选国家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截至目前,曲靖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39种,绿色低碳正成为曲靖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烟火深处见温情 共享发展成果集市的烟火气里藏着最真切的民生温度。每逢周三、周六,曲靖南城建材城内便人声鼎沸,八百多个摊位依次排开,叫卖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这个被称为“南城乡街子”的集市,已成为当地最具人气的打卡地,单日人流量超过2万人次。从曾经的闲置空间到如今的经济热土,这一转变始于2023年8月。益宁街道与水寨社区借助城市更新契机,巧妙盘活建材城内的闲置巷道,将其打造为集农产品交易、特色美食与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便民市场。令人惊喜的是,市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实现了爆发式增长:摊位从最初的90余个迅速扩张至800余个,带动超过1000人创业就业。这条曾经的冷清巷道,如今已成为激活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新引擎。夜幕下的“益・家”商圈驿站暖意融融。晚上8点,花柯社区商圈的驿站里依然灯火通明,外卖员张师傅正用免费充电桩给电动车补电,旁边的休息区里,几名快递员正喝着热水、翻看报纸。“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手机没电还能充电,晚上驿站还会组织技能培训,我上个月就参加了消防安全课。”张师傅笑着说,驿站旁边的夜间集市也很热闹,下班后他常来这里买点水果,顺便跟同行聊聊天。自运营以来,这个驿站已服务新就业群体5000余人次,更带动周边商铺夜间营业额增长30%,成为连接新就业群体与社区的“暖心桥梁”。

乡村振兴的红利正通过特色产业惠及千家万户。在越州镇潦浒古镇,30余家制陶工坊沿街道分布,传承人正在教游客拉坯、上釉,窑火通明的场景重现了“九街十八巷,巷巷陶烟香”的历史盛景。“我们依托省级‘十四五’文化旅游业规划,潦浒古镇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完成陶瓷文化创意园概念性规划,建成陶瓷一条街、文化景观4组9个、陶瓷博物馆2个及文化墙2400余平方米,实现从‘制造陶瓷’向‘文化陶瓷’的华丽转身。”古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当地直接从事陶瓷产业的人员超2000人,年产值突破5亿元。

从产业园区的智能生产线到市井街巷的便民集市,从城市商圈的暖心驿站到乡村古镇的特色工坊,曲靖用实干将全会精神镌刻在珠源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正如记者所见,“一中心一样板两区”建设的蓝图正通过一个个项目、一项项举措变为现实,产业升级中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新质生产力培育成效显著,民生改善的答卷写满了群众的笑脸。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