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音符与色彩飞越屏幕——“希望网校”点亮罗平乡村小学课堂
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一张张专注的小脸上。千里之外的老师正透过屏幕吹响葫芦丝,带领孩子们走进艺术世界。这是“希望网校”落地九龙街道江边完小、牛街完小、大水井乡中心完小三周后的寻常一幕。

“希望网校”远程支教公益项目由援滇干部负责牵线,由上海市大华公益基金会发起,旨在为宝山区对口支援地区的山区乡村小学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九龙街道江边完小、牛街完小、大水井中心完小的学生们已顺利参与到美术、书法、音乐等丰富多彩的线上课程中。



四年级美术课上,来自华师大美院的翁溱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仰韶文化,同学们在学完了相关的知识后就跟随老师的指导开始画起了彩陶陶罐。“老师,陶罐上的图案像山上的田埂。”“老师,我把像波纹的图案填成了小河水的蓝色。”一张张举向镜头的画作,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期待。这堂课上,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知识,更用画笔触碰到了远古先民眼中那片生动的风景。


隔壁教室,墨香淡淡。三年级的孩子们屏息凝神,跟着屏幕中的老师一撇一捺临摹。牛街完小校长艾家林在窗外驻足:“这三周,孩子们的眼睛更亮了。书法课在乡村是稀缺资源,‘希望网校’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更是一种文化浸润。”“以前我的字写得很丑,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才能把字写好,书法老师教我可以把每次的作业都当成练字一样认真的写,现在语文老师说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江边完小石永科同学开心地说。

指尖在音孔上跳跃,气息在竹管中流转,这不仅是对音乐技能的掌握,更是对耐心、专注力和协调性的有效锻炼。
“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大家吹得乱七八糟,后来我们互相听、互相等,慢慢就整齐了,那种感觉太棒了!葫芦丝让我们更团结了。”大水井中心完小三年级的同学们现场表演起了一段刚学习的乐曲。三年级的王彩兰同学在上了三周网课后,梦想变得清晰:“那些老师看我们的眼神特别温暖信任。我长大了也想当这样的老师,通过网络把知识带给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孩子。”

开课以来,来自华师大、上师大的王思琪、冯悦、路欣翊、翁溱翊等志愿者老师通过直播网课的形式,为孩子们开启了跨越地域限制的学习新体验。“希望网校”像一座温暖的桥,通过东西部协作交换知识与视野。屏幕两端,教学方式的创新,在孩子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希望与梦想在这里共同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