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喧嚣渐远,曲靖市马龙区的乡野深处生长出一种全新的生活可能。
从土瓜冲的千亩花海到黄坝村的岛居院落,从杨外营的陶艺工坊到云水厂的三线记忆。老屋重获新生,乡愁有了归宿,新老村民共同执笔,在青山绿水间书写着“旅居+”的生动实践。

“空心村”的蝶变
千亩花海环抱村庄,黄墙灰瓦的民宿错落有致。共享书屋、乡村美术馆、岩彩工作室等新业态丰富了村民与游客的生活……通泉街道土瓜冲村几年来发生巨大变化。
这个年轻人外流、资源闲置的空心村,近年来依托“14335”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四方参与、三项服务、三方受益和五个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落到旅居示范村的转身。

村里的小管家徐双飞介绍,这里的旅居客来自天津、河北、湖南、四川等地,他们因“19.7℃的曲靖”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而相聚于此。
通过“党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土瓜冲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和村民的三方共赢。村集体年收入达88万元,村民通过房屋出租、土地流转和就近务工,户均年增收2.4万元。

不远处的杨外营村以“陶艺+田园生活”的特色模式崭露头角。
来自天津的桓桓和来自重庆的小屿在这里创办了“里物.gift”,将宠物羊毛毡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村里的无烟柴窑、陶土采集与田野创作等活动,吸引旅居客参与其中。

“客人们带着宠物照片来找我定制,我就在青山环绕的院子里,把这份陪伴的温暖永远留存。”桓桓说,杨外营最打动她的是村民们的淳朴热情,在这里,感受到很多温暖。
这些曾经的“空心村”如今人气兴旺,成为马龙旅居产业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岛居生活与乡愁记忆的融合
初冬的黄昏,黄坝村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宁静。碧波环绕,青山如黛,37套由老屋改造的旅居小院隐于山水之间,勾勒出一幅“岛居生活”的诗意画卷。
黄坝村地处车马碧水库尾水区,凭借“头枕青山、三面环水”的自然禀赋,成为马龙旅居产业3.0版本的先行村。当地通过“政府主导+专业运营”的模式,整合资金3200万元,对43户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既保留村庄肌理,又植入现代旅居功能。

推开一栋三居小院的木门,热水器、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月租金3000元的配置让长租客以实惠的价格享受民宿的体验。目前,37套院落中已有16套被租出,入住者包括从美国回来的企业高管和四川退休的教师等。
难得的是,黄坝村保留了温暖的人情味。八十多岁的奶奶会给新邻居送来自家种的白菜,年轻人以15元一筐的价格向老人购买柴火;公共菜园里,新租客聘请原主人帮忙打理蔬菜,每月支付200元劳务费。这种“资源互换”让老人获得收入,也让新村民找到归属。

经营公司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钟玲表示:“我们不只是改造房子,更在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黄坝村正从传统村落蜕变为融合“旅居+艺术+农业”的多元空间,成为安放身体与灵魂的旅居地。
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
清晨,土瓜冲的炊烟袅袅升起,与不远处杨外营陶艺工坊里的欢声笑语交织成趣;午后,在云水机械厂的梧桐树下,“三线记忆”斑驳可见;傍晚,黄坝村的湖面倒映着漫天霞光,流动成一幅的田园画卷……马龙,正在为远道而来的旅居客打造更具田园诗意的“生活盲盒”。

在这片山水相融的土地上,旅居产业的发展得益于马龙区优越的区位交通、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扎实的组织保障。全区围绕“一带一圈、多点分布”的马龙旅居生态圈,打造麒马大道沿线旅居带和车马碧水库沿岸旅居圈,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振兴路径。
位于车马碧水库畔的王家庄街道格里社区,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诠释。从曾经交通闭塞的褶皱地带如今已成为旅居热土。汉、彝、苗三个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千年古寨静立,生态走廊蜿蜒,高铁高速穿境而过,将一泓碧水、四面青山与远方城市紧密相连。

土瓜冲的“14335”模式、杨外营的“陶艺+田园生活”、黄坝的“岛居生活”,马龙旅居产业以多元业态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的旅居客。2024年,马龙旅居产业带动全区旅游人次同比增长14.5%,旅游花费增长6.52%,接待游客19万余人次。

当沉睡的山水被唤醒,淳朴的乡情与远方的旅居相遇,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意地。正如从上海来黄坝村旅居的吴阿姨所感慨:“这里最美的,不只是眼前的山水,更是弥漫在生活中的,那份带着温度的人间烟火。”
云南网记者 隋鑫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