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刷脸”进出,独居老人48小时未出门自动预警,重点人员轨迹实时掌握……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官坡社区,科技力量正改变着社区基层治理的各个环节。

官坡社区地处麒麟城东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辖5个直管居民小组、6个住宅小区、12个专业市场和2条特色街区。这里常住人口8600余人,流动人口近万人。市场主体多、人口流动大、行业场所复杂。
“在治理过程中,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难题。”社区党委书记陈艳玲介绍。由于人口底数不清、动态情况不明,治安案件一度发生,传统依靠人力的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治理挑战,官坡社区开启了智慧社区建设探索。社区投入300余万元,布建智慧门禁系统571套、高清摄像头620个,其中AI摄像头30余个,停车道闸23个,并联网接入酒吧、KTV、宾馆酒店等56个重点场所监控200余个,实现重点区域智能设备全覆盖。

“我们通过智慧门禁系统,把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精准化管理。”陈艳玲介绍:“所有人员首次进出都要录入人脸信息和身份信息,这样就能够把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精准化管理起来。”
这套系统不仅是安全屏障,更成为社区服务的窗口。通过在门禁终端推送便民信息,社区实现安全管理与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智能前端的日采集数据达1000余条,汇聚数据资源3000余条,形成人员精准管控数据库。配合AI摄像头、烟雾感应器等设备,实现警情与火情自动识别和智能预警,构建起“地面巡查、空中监视、数字门禁、手机预警”的立体防控网络。

在智慧治理框架下,官坡社区持续推进服务模式创新。通过修订“小微权力”清单,分类制定13项上门服务、32项代办服务和24项即办事项,推行“预约办、网上办、上门办”三办模式,把监督搬到群众“指尖”。
依托“智慧官坡”平台,社区构建了“1网+7片+125格”网格化治理架构,整合辖区市场、企业等党建资源,推行党员“包片联户”。在特殊群体关爱方面,系统会对48小时未出门的独居老人自动预警,网格员及时上门查看;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网格员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有效预防家庭矛盾纠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官坡社区通过智慧平台,将这一要求落到了实处。
党群活动中心配置全媒体阅览屏,官坡“E键办”打造科普云课堂,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智慧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官坡社区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通过智慧赋能,官坡社区正将基层治理从“人海战术”转变为精细的“绣花功夫”。这条以科技驱动、数据支撑的新路径,以有限的投入实现了更精准有效的治理,展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云南网记者 隋鑫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