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的核桃乳厂,化身成为带动就业的“梦工厂”。一根根看似普通的菌棒串联起产业链,编织起千家万户的致富梦。

在曲靖麒麟区沿江街道新发村,藏着一处占地41亩的现代化菌棒生产基地,这里是云南福阳食用菌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所在地。2024年4月公司成立后,通过“腾笼换鸟”,让沉寂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选择这里,看中的不仅是现成的厂房,更是街道联农带农的清晰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宋言頔介绍,项目采取了“街道平台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民营企业+农户”的新模式,激活“政府搭台、村社获利、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在生产车间里,新发村村民张梅丽熟练地进行着菌棒培育工作。对她而言,这份工作的意义远超一份工资。“照顾这些菌棒,就像照顾小孩子一样,要细心。”她说,从基地领棒、学技术,再带回自家庭院种植,她成了“两头忙”的受益人。在这里,既能挣到钱,又能实实在在地照顾到家里的“一老一小”。

张梅丽的感受,是许多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宋言頔告诉记者,公司目前长期用工56人,其中80%是沿江本地人。此外,基地日常生产还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日均用工70余人,日工资在120元到160元之间,让留守妇女、中老年劳动力等群体能灵活参与,实现了“务工、务农、顾家”三不误。
“我们通过‘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的方式,大幅降低了农户的启动成本。”宋言頔解释道。农户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即可认养菌棒,企业则提供从技术到销售的全流程服务,确保农户“种得稳、卖得出、有钱赚”。

这一模式,将农户自家的闲置房屋、仓库变成了“生产车间”。过去一年,已有38户本地农户深度参与,利用庭院空间发展起“庭院经济”,平均每户年增收超过7万元。曾经闲置的资产,正悄然转化为持续产出的“活钱”。

眼前的成效只是开始。“一期我们打下了基础,二期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借鉴成熟产业模式健全利益链接机制。三期则会瞄准高端市场,并结合森林文旅,发展休闲农业和冷链物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宋言頔向记者描绘了未来的蓝图,项目最终目标是带动沿江街道9个村(社区)的3000余户、1万人以上从事食用菌产业,实现户年均增收5万元以上。

一颗颗菌菇,一根根菌棒,激活沿江街道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如今,小菌棒正孕育着大产业,铺就了一条从家门口延伸到远方的致富路。
云南网记者 隋鑫 张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