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益,珠江浩荡奔流的起点,是汉、彝、回、苗等民族共居的美丽家园,全区总人口超4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比6.76%。

近年来,沾益区立足“珠江正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珠江源头石榴红 同心共圆中国梦”主题,推动各民族互嵌融合、共建共享,走出一条具有珠源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强化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沾益区把民族工作摆在全局高度,系统谋划、高位推动,构建起协同共治的新格局。
区、乡两级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三级联动责任体系,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模式,将创建工作融入党员教育、组织生活各环节,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700余次学习实践,推动党员干部成为政策“宣传员”、群众“联络员”、矛盾“调解员”,创成省级示范单位11家、区级74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格局逐步建起。

在思想引领方面,沾益实施党员干部“强基”、各族群众“培基”、青少年“筑基”三大工程,开展“珠源小蜜蜂”宣讲、“五史”教育等活动170余场,覆盖群众20万人次。线上、线下宣传矩阵同步发力,举办宣传月活动40余场,发放资料40万份,推动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文化浸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这就是‘一水滴三江’的奇观。”在珠江源风景区,讲解员正向游客讲述着珠江源头的故事。这里打造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已接待各民族群众120万人次、考察团60批次。
沾益深挖珠江源文化富矿,立足“一水滴三江”地理奇观和“三冬无冰雪”生态优势,系统梳理秦修五尺道、诸葛亮南征刻石、徐霞客探源等重大历史事件,彰显沾益自秦汉融入中华版图的历史进程。创新开发的水滴角色IP“珠珠源源”,以“滴水成海”的意象生动诠释了民族交融的深刻内涵。非遗的保护传承成效显著,“雨今刺绣”“洞经音乐”等非遗精品得到有效挖掘,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各民族文化在创新中发展,在传承中交融,构筑起牢固的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同样在这里绽放光彩。依托玉林山烈士陵园等基地,沾益组织3万余人次开展“听红史、走红路”活动1500余场。大型红色情景剧《星火燎原》、“家国同庆·壮美河山”主题展等文艺作品,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持续流淌。
()发展共赢,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
走进沾益工业园区,新型煤化工、硅基新材料等五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在以产业转型升级带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沾益区投入民族地区资金2.2亿元,带动12.5万各族群众跨区域就业创业。
全区五大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0万亩,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户,成为全国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和全省最大的滇黄精种苗繁育基地、蚕桑十强县。

沾益区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建设作为夯实各民族团结根基的基础性、牵引性工程,依托社区建设“萤火之家·零工驿站”与零工经济车间,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2025年以来,全区开展技能培训1206人次,培训后实现就业260余人;累计推送岗位5.5万余个,本地企业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1.57万人。
民生服务的优化提升增强了群众获得感。沾益创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完善落户、就学、就医等政策。设立的社会工作项目孵化基地和“益老益小”服务中心,为“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
创新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沾益创新“三网融合、四能提升、五服临门”基层治理模式,着力打造基层治理沾益经验2.0版。深化“大走访大化解”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截至目前,全区6739名网格员已走访7万余户(次),上报处置各类问题线索2.53万条,有效处置率达98.82%。

德治与自治相辅相成。沾益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明城市创建,纳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团结互助”成为基层自觉。
选树“道德模范”“珠源工匠”等先进203名,大力宣传“感动中国”人物陈家顺、“全国道德模范”杜正云等事迹,以榜样力量引领各族群众见贤思齐、携手奋进。
为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常态长效,沾益将创建工作纳入巡察、政治考察及综合考核,构建“督查—整改—反馈—提升”的闭环机制。通过实施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等“四大工程”,持续推动教育常态化,使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今,走在沾益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随处可见。从产业园区到田间地头,从学校课堂到社区院落,民族团结的石榴花在珠江源头绚烂绽放,各族群众正携手谱写共同富裕的新篇章。
云南网记者 隋鑫 通讯员 陈贵瑜 贺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