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沾益区花山街道瀚蓝种植有限公司的黑莓种植大棚内,一颗颗黑莓缀满枝头,散发着香甜的果香。几十名采摘工人穿行在田垄间,将颜色深黑、果形修长的成熟果实摘下。这片曾经普通的田野,如今因特色产业的落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更实实在在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致富路。
“工作不用去远方,家门口就是好地方。”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当地群众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花山街道立足资源优势,精准施策,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依托家门口的产业链、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依托向上争取的百余万元项目资金,街道建成了3个标准化车间。在怡涓蔬菜分拣中心,提供了50多个灵活用工岗位,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就能参与分拣、打包;在藜蒿分拣中心,平均年龄63岁的务工者带着小板凳,步行几分钟就能参与工作。这种“筑巢引凤”的模式,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劳动力。
花山街道通过流转土地万余亩,成功吸引了美国卓莓、深圳茂雄、云南么豪农业、云南青领农业等20余家优秀企业落户,逐步形成了“万亩蔬菜、千亩浆果、百亩花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格局。目前,园区内种植蔬菜超万亩、蓝莓近1500亩、花卉260余亩。产业旺季时,用工需求可达2600余人,年发放薪资总额达1.4亿元,强大的“就业磁场”效应辐射花山及周边乡镇。
产业的集聚不仅带来了岗位,更激发了内生动力。“90后”青年施延达返乡创办曲靖瀚蓝种植有限公司,从最初的小型种植户发展到如今拥有300亩蓝莓、树莓基地的独立种植户,带动了200多名乡邻就业。
“务工的都是村子里的叔叔阿姨,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熟面孔。”施延达说,这种乡情纽带让管理更和谐,也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乡里。
在产业园的发展浪潮中,一批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企业家崭露头角。“95后”新农人付红阳、杜青松,他们创办的云南青领农业以菊花、康乃馨盆栽生产为核心,年产盆花近百万盆,让“美丽产业”稳健发展。
这个“建在村头的车间”受到附近中青年女性的欢迎,平均年龄40岁的她们,经过培训后负责管理、采收、包装等工作,高峰期能吸纳200多人。
来自施家屯社区的女工施春粉感慨道:“我们之前在外打工,照顾不到老人小孩。现在家门口就有好工作,一个月还能挣3500元左右,就业赚钱顾家两不误。”
今年以来,花山街道就业人员达14600人,其中省内就业12613人,通过家门口就业直接带动400余名群众增收……实实在在的数据勾勒出花山街道产业促就业的生动图景,这条“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发展”的“三赢”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花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将创新“一核双链三破四助力”稳就业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共同富裕的就业圈,让“产业与就业同频共振”的和谐乐章在花山田野奏得更响。
眼下,黑莓正甜,花卉正艳。花山街道用实践证明,当优势产业深深扎根于乡野沃土,群众的“幸福饭碗”就能端得更稳,乡村振兴的画卷也因此更加绚烂多彩。
云南网记者 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