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宣威市锚定“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转变”目标,以“党建引领、硬件升级、质量攻坚、公平安全”四维发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交出了一份兼具质量与温度的县域教育答卷。
党建铸魂,夯实育人根基
宣威市推行党政主要领导兼任“编外校长”机制,将党政资源精准转化为育人动能,同步组建由中学书记校长领衔的思政讲师团,构建起“党政领导带头讲、骨干教师创新讲、学生群体参与讲”的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2025年上半年,“开学思政第一课”覆盖264所学校、767场次,惠及师生18.2万余人次,每周常态化开展的“国旗下的思政课”覆盖学生超33万人次,成功申报第二批云岭思政育人品牌项目。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宣威市以“名师工程”为抓手,建成86个“名师工作室”,通过党员教师“传帮带”激活队伍内生动力。市六中创新“党建+教研”模式,在年级设党支部、教研组建党小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党员占比达60%,其经验入选全省交流案例;市十中等2所学校获评“云岭先锋·育人红烛”党建示范校,彰显了党建引领教育发展的实践成效。
硬件提质,筑牢办学支撑
针对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紧张问题,宣威市立足《国土空间规划——教育体育发展专项布局》,通过“新建扩容+存量提质”双路径破解供需矛盾。2025年,累计投入1.57亿元新建3所学校、改扩建46所学校,投资1.05亿元推进体育中学改扩建,50个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项目中46个已完工交付使用,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50个、高中优质学位650个,有效缓解“入园难”“上好学难”问题。
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提速,投入1806万元更新1343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建31间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积极探索AI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为城乡师生搭建起高效智能的教学平台。
质量攻坚,深化五育并举
宣威市分学段精准推进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学前教育聚焦“普及普惠安全优质”,以游戏化教学培育幼儿综合素质;义务教育依托教育部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区资源,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模式破解学段衔接、学科融合难题。实施教师培训“百千万工程”,全年“引进来授课、走出去学习”培训教师4.9万人次,2025年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13人、省级骨干教师41人,1人入选全国县域普通高中头雁教师。
秉持“五育并举”理念,宣威市延长课间至15分钟并增加体育课时,挂牌5个市级研学实践基地,认定6所劳动教育示范校,三年来评选省级“五好学生”354名、“先进班集体”31个。2025年,宣威市入选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2所学校获批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双龙三小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中斩获全省总成绩第一;普通高中录取率达75.18%、高考上线率99.98%,600分以上422人,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了特色发展与升学质量的双提升。
公平兜底,彰显教育温度
为保障教育公平,宣威市对城区30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行“划片+摇号+阳光分班”改革,依托“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平台”实现“网络报名+网上查询”,邀请家长、纪检监察员全程监督摇号与分班过程,畅通咨询举报渠道,切实破解“择校热、择班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群体平等入学机会。
聚焦校园民生关切,全市363所学校的425个食堂全部实行自营模式,创新建立食材“全域统采”阳光平台,实现“来源可追溯、品质有保障、成本更优化”;2025年发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63亿元,惠及学生22.8万人次,办理助学贷款3.93亿元,争取“营养加餐”项目援助资金277万元,用精准资助守护学子求学路。
校园安全防线持续筑牢,投入50万元为466所学校配齐防冲撞装置,配备1394名专兼职保安,排查整改安全隐患1081条;建成401个心理辅导室,完成10.9万名学生心理健康复筛,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开展法治讲座346场次,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从资源均衡到质量提升,从思政铸魂到安全兜底,宣威市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用实干回应群众期盼,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