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要闻 >> 正文
珠江源头生态逆袭:废弃矿山变身绿色粮仓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8日 10:01:32  来源: 云南网

  在曲靖市麒麟区,一场生态修复“逆袭战”取得了显著成效——珠江源头水源涵养区(麒麟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一标段工程扎实推进,修复成果日益凸显。曾经千疮百孔的34座废弃矿山,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已蝶变为连绵青绿的生态屏障和肥沃良田。160亩复垦耕地中,黄豆、玉米、光叶紫花苕等作物长势喜人。昔日触目惊心的“生态伤疤”,正悄然转身为惠及民生的“绿色粮仓”。

  面对矿区分布分散、原有道路损毁、土源稀缺、运输困难等多重挑战,中铁十二局项目团队依据《施工组织规划》,将34座矿山科学划分为4个片区,投入4支专业化生态修复作业队。施工高峰期人员达百余人,配备推土机、挖掘机、植生砼喷射机等机械设备,进行“一矿一策”精准治理。

  项目创新融合“分级削台+客土回填+截排水系统+植被重建”技术体系,并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矿山修复,修建截排水沟、沉砂池等设施44处,大幅提升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在植被恢复方面,优选云南松、藏柏、车桑子等乡土树种构建生态防护骨架,结合“乔木固坡、灌木护坡、草本覆绿”的立体种植模式,并搭配格桑花等观赏草本花卉。据悉,项目累计种植各类苗木逾2.3万株,修复面积达776亩。复垦区域覆土厚度达0.5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治理前的0.3%提升至1.8%,达到国家耕地标准。

  如今,漫山遍野的格桑花竞相绽放,粉、紫、白等色彩点缀于青绿植被间,既提升了植被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也为废弃矿山增添了自然生机与景观美感。

  修复后的矿山不仅重现绿色生机,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适宜耕作的区域,项目团队通过“客土回填+土壤改良”建成旱地160亩,结合实际土壤与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其中100亩用于种植光叶紫光苕子,50亩种植玉米,10亩种植黄豆。经科学管护,光叶紫光苕子长势良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玉米亩产约350公斤,黄豆亩产约150公斤,初步估算亩均年收益可达1500元以上。

  越州镇老吴村村民老王欣喜地说:“家里流转的3亩地,每年有3000元左右收入,我在基地务工还能再挣2万多元。”通过灵活用工与土地流转等方式,项目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让修复后的矿山持续迸发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

  “生态修复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中铁十二局项目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社区发展”模式,在修复区预留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功能空间,推动“矿山公园+农耕体验”业态发展,持续为滇东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站在修复后的川龙大石坎采石场远眺,曾经裸露的岩壁已被葱郁植被覆盖,梯田层叠、绿意盎然。这片土地的重生,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李若冰

责任编辑:邓蕊丹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