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云南模具三厂旧址的机械轰鸣声取代了往日的沉寂,M3文旅公园项目的施工围挡内,工人忙碌的身影与红砖厂房组成一幅新旧共生的画面。
这片占地92亩的土地,曾是“三线建设”的见证者,如今借城市更新与“退二进三”政策的东风,锚定“文旅综合体”定位,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作为精神内核,规划打造集演艺酒吧、创意办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元消费空间。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为城市留住记忆,更为其注入了经济与民生的新活力。
近年来,麒麟区全力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面对产业转型与城市空间优化的挑战,以“腾笼换鸟”“旧厂新用”为思路,将低效资产转化为发展增量。
重机印象创意园通过“修旧如旧”改造,使工业风骨与现代潮流融合,引入75家餐饮、婚庆、文创商户,吸引近10万人次消费,带动580人就业创业,昔日的“工业锈带”涅槃为“创业热土”。
M3文旅公园则是这一模式的深化。项目依托云南模具三厂旧址,保留其工业肌理的同时植入文旅基因,预计年内部分业态对外开放。这种“保护中活化”的模式,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让三线记忆以可感知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老厂区的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文化价值的再生。M3项目通过挖掘工业遗产的情感联结功能,打造兼具工业风与地域特色的文旅IP,这种文化叠加策略,对强化差异化竞争起到重要作用。业态布局上,项目注重多元消费场景的构建。从高品质住宿到亲子空间再到健身中心,多元场景覆盖全年龄段需求。这种以文旅为牵引、辐射多产业的模式,正是麒麟区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缩影。
麒麟区的老厂区改造始终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在重机印象创意园,厂区与相邻小区拆除围墙,共享540个车位,既解了居民停车难的燃眉之急,又为园区带来了旺盛人气。在M3项目推进中,除核心文旅板块外,还配套建设3000平方米硬化露天停车场,配备20个新能源充电桩,兼顾便捷性与绿色环保需求。
类似案例遍布麒麟区。白石江街道盘活一汽红塔生活区23.25亩闲置土地,引进医院、幼儿园等设施,实现教育、医疗、养老设施一应俱全;水电十四局小区的养老问题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焦点,为满足居民“家门口养老”的诉求,街道协调土地资源,积极推进家门口的养老院建设,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麒麟区系统化的资源盘活机制。在盘活资源的过程中,麒麟区强化区域统筹,分类分片明确产业布局与发展方向,“一资一策”定制盘活方案,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过招商引资专项行动引进投资意愿强、设计理念新的投资方参与公开竞标,以良性竞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资产资源产权方、投资方、属地管理单位与居民群众的多方共赢联结机制逐步完善,让一个个“小项目”撬动“大民生”,让麒麟区的发展底色更暖、活力更足。
麒麟区的实践表明,工业遗产的转型需统筹文化、经济与社会效益。尊重历史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以业态创新激活流量,通过沉浸式体验等手段,让遗产“可游可感”。同时强化社区参与,使更新项目成为凝聚民心的载体。
老厂区的蝶变,不仅是空间功能的转换,更是一场关于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的对话。从机器轰鸣到文旅喧嚣,麒麟区的老厂区正以文化为舟、民生为桨,向城市更新的深水区不断前进。
云南网记者 隋鑫 通讯员 李丽 岑兴 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