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当阳光洒向云南第一大坝——陆良,当一辆辆城乡公交发动引擎,当校园内响起朗朗书声,当上班族穿梭于城市的车水马龙。作为陆良县城所在地的中枢街道,以蓬勃之姿开启崭新的一天。
白天经济增活力
每天上午,东门社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人声鼎沸,来自周边乡镇的农户正将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摆上摊位,前来采购的商户和市民络绎不绝。“以前这里荒草丛生,现在改造成市场,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还解决了我们农民卖菜难的问题。”正在售卖陆良本地土豆的小百户镇农户王双林说。这个由盘活闲置资产改造而成的市场,如今已成为连接城乡的“经济纽带”。
步行至四方街,这条老街正经历着“微更新”的蜕变。依托大觉寺、潘家大院等文化资源,真理社区通过“以租代建”模式,聚集了非遗手作、咖啡工坊、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日均客流量超2000人次。同时,通过“党建+商户自治”模式,引导商户统一规划、规范经营,在街区墙面绘制壁画,打造“打卡点”,让特色街区既“有味道”又“有文化”。自改造提升以来,已吸引23家商户入驻,新增就业岗位101个,商户月均营收增长12.5%,成为中枢街道白天经济的“活力地标”。
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近年来,中枢街道开辟城市经济新赛道,持续优化商业矩阵,按照“一圈一策”“一街一特色”的规划,以“图腾商圈”“圣邦商圈”为牵引,培育中兴北路电子产品街、春光路餐饮街、南门百货街、同乐大道休闲街等一批特色街区,构建“专业市场+特色街区”双支撑的白天经济体系,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夜间经济增烟火
傍晚时分,伴随着夕阳落下,城市的“夜生活”逐渐拉开帷幕。“潮汐式”地摊沿规划线有序排开,烤串的香气、奶茶的甜味、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画卷。
图腾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是中枢街道深耕夜间经济的典型。“以前摆摊到处‘打游击’,现在划定了专门的夜市区域,还提供水电、保洁服务,我们做生意也踏实了。”卖烤串的摊主刘师傅一边忙碌,一边向记者介绍。在“图腾夜市”街区入口处的“党员示范岗”格外醒目,值班党员正在为游客指引路线,“我们组建了‘爨乡义警’志愿服务队,每晚有50名民警、网格员、外卖骑手等参与秩序维护、纠纷调解,以点带面推动城市升级与管理水平提升。”西门社区党委书记算了一笔账,图腾夜市开办以来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30万元,日均客流量破万。
为持续拓展夜间消费市场,中枢街道在“爨文化广场”周边引导餐饮商户推出“夜间特色套餐”,在四方街发展“深夜食堂”“夜购、夜食、夜游”消费场景逐渐成形,“夜经济”不仅延长了消费时间、拓展了消费空间,更为城市夜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如今,“夜中枢”已成为陆良县的一张新名片,据统计,中枢街道夜间经济带动就业4000余人,夜间客流量占全天总量的50%,真正实现了“夜间经济聚人气、烟火气里促增收”。
城乡融合增福祉
作为城乡融合的枢纽,中枢街道积极推进资源双向流动,打通城乡经济循环。位于西桥老工业片区的物流园内车辆往来不息,这里已吸引8家物流企业入驻,每天进出超100辆次,逐步形成辐射滇中城市群及滇东区域、链接全国的物流网络,为农产品出村、工业品下乡奠定基础。公交线路通达覆盖率达100%的城乡公交车更是为城乡融合按下了“加速键”,串起了城乡融合好生活。
近年来,中枢街道还积极盘活城乡闲置资源,推动“乡村资源”向“经济资产”转化。在城乡接合部,西桥社区原废弃的闲置场地如今变身“汽车城”“建材城”,真理社区闲置的民房已打造成“民宿小院”,窑上社区盘活闲置土地打造水果批发交易市场,老住宅改造的“爨乡书画院”集图书销售、文化沙龙、亲子阅读于一体,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地标。
“中枢街道建立了土地资源图、房铺资源图、市场资源图和人才资源图,今年以来盘活低效用地和集体预留产业发展用地420余亩。”中枢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展示的对比图显示,昔日的“城市疮疤”正转化为发展新空间。
同时,在推动城乡公共资源一体化进程中,中枢街道坚持“一盘棋”发展思路,统筹实施城乡建设提质行动。在华侨社区正探索“农业+文旅+党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茶花社区千余亩蓝莓特色农产品基地持续发展壮大,西桥社区依托“林长+林花+林药+苗木+文旅”助林农增收发展模式打造爨芝南林下经济示范点。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念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