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牛肉、素炒小瓜、西红柿鸡蛋、玉米胡萝卜大骨汤、香米饭……近日,记者在陆良县龙海乡龙海小学品尝到了一顿“特殊”的午餐。
自今年9月1日起,陆良县全县8万余名学生陆续吃上了这样一顿“特殊”的午餐。这背后,是一场关乎食品安全与营养保障的革新实践。
2024年底,陆良县启动了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暨学校食堂大宗食材公开招标筹备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并严格遵循食品安全要求的基础上,陆良在全省率先推行“净菜入校”,将全县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统一纳入大宗食材招标配送范围。根据学校人数、地域分布和配送距离,全县划分三个标段,最终由三家中标企业负责全品类食材的统一配送。
“传统模式下,学校食堂监管链条长、责任主体分散、采购成本高,管理难度大。”陆良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介绍。为破解这些难题,县里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将食材初加工环节从学校剥离,全面推行“净菜统一配送”改革。监管对象也从原来上百个分散的食堂,集中到“1个加工中心+多个食堂”,大幅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度。
所谓“净菜”入校,即由配送企业完成从采购、清洗、切割、真空包装到运输的全部环节,食材送达学校后即可“开袋即炒”,最大限度减少校内处理环节,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实现“零差错”“零失误”,陆良县在每个环节都安装摄像头,并接入县教育体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监管部门,实现“线上+线下”实时监控。从初加工、出库、运输、验收到最终炒制,全流程透明运行。
位于陆良县城投产业园区内的云南良龙控股集团大宗食材配送中心,是承担此次净菜加工的关键单位。该中心设有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三条生产线和一个肉类标准加工间。“我们每晚8点开始加工,次日早晨6点准时发车配送。”企业负责人介绍。在叶菜生产线上,一棵棵小白菜经人工挑拣后,依次通过三级清洗、离心脱水、精准切割、称重、真空包装等自动化处理,最后张贴溯源二维码。记者随机扫描一包蔬菜二维码,产品名称、分拣人员、订单编号等信息一目了然。
运输环节同样严格。每辆配送车均配备6个摄像头,实现GPS定位、全程温控和闭环管理,确保食材在运输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
“我们学校在监控覆盖范围内,实行仓库管理员与食堂工作人员‘双验收、双签字’制度。”龙海小学校长冯国冲表示,“净菜入校”不仅降低了学校的食品安全风险和人力成本,也提升了供餐质量和效率。
“净菜配送统一检测、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运输,实现了无菌化、可视化、规范化。”陆良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介绍,陆良净菜配送充分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一物一码”全程溯源。同时,整合县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教育体育局、家委会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力量,组成“校园食品安全监管联合体”并开展常态化抽检,形成“政府监管有力、企业主责落实、社会共同监督”的协同共治机制。
“在保持原来收费不变的前提下,‘净菜’入校提高了安全质量,让孩子吃得放心,家长特别安心。”采访中,女儿在陆良县卓尔小学上二年级的张女士,全程了解配送流程并参与了“家长陪餐”后,对“净菜入校”表示满意。
陆良县围绕校园食品安全治理难题,在全省率先推行“校园餐净菜配送”模式,通过改革招投标机制、建设现代化加工基地、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闭环管理,为师生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探索出一条县域校园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
云南网记者 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