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富源县发家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发家村的“发家”之道
采收万寿菊。
走进富源县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发家村,抬头看是澄澈的蓝天,向远处眺望是漫山遍野的万寿菊,雪莲果、魔芋点缀其间,构成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发家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如今,发家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实现了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的精彩蝶变。
抓党建 凝聚共识引领发家
来到发家村,可以走进古树林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走进万寿菊花海拍照打卡,还可以喝一口古井水纵享清凉。
这一切都得益于发家村围绕做好“资源经济”这篇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采访中,胜境街道洗洋塘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本方扳起手指道:“发家村有458人、2700亩土地、3个古树群落共1000余棵古树……”
“发展发家村,一定要聚焦产业,让发展后劲足起来;聚焦生态,让农村环境美起来;聚焦人才,让乡村活力强起来。”富源县委为发家村开出了“发展良方”,“无论是抓基层治理还是抓产业发展,都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
“如何把生态资源、红色资源等资源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这是街道党工委的必解之题。”胜境街道党工委负责人说。
胜境街道党工委激活党员先锋力量,成立“资源盘活队”,组织党员深入村寨摸清土地、古树、红色遗址等资源底数,同时组织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思想,让“发展特色产业奔好日子”成为发家村村民的共识。
发家村通过“立足本村谋发展”和“跳出本村看发展”,算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本账,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谋产业 美丽经济绽放发家
在发家村的万寿菊种植基地,村民张煜将一朵朵金黄色的万寿菊摘下并放入箩筐,随后用电动三轮车运至富源润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家村收购点称重。
“7.1吨。”当收购员报出万寿菊的重量时,张煜欲驱车返回。
“为什么不算账收钱呢?”记者拦住张煜问。
“老话说‘慢牛得犁,慢钱得使’,账可以慢慢地算。”张煜底气十足地回答。
张煜的底气,来自胜境街道创新建立的两项机制。
为了促进万寿菊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20日,胜境街道党工委组织发家村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共同研究,探索建立“532”利益联结机制和“433”利益二次分配机制,将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利益牢牢地“绑”在一起。
据了解,“532”利益联结机制,即万寿菊销售收入的50%归农户,30%归村集体,20%归企业。“433”利益二次分配机制,即按照4∶3∶3的比例分配村集体获得的收益:40%作为产业发展资金,30%由村集体用于村内助老、助困、助残、助学等公益事业,30%用于村集体分红。
“这两项机制的优势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能够有效提升农户、村集体和企业共同发展万寿菊产业的积极性。”胜境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产品加工服务,村集体负责完善基础设施,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收入,形成‘企业兜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的闭环。”
“今年以来,我家一共种了15亩万寿菊,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降低了我家的种植成本。”张煜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万寿菊长势好,预计每亩可以采收3500公斤,销售分成50%后还可以参与利益二次分配,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
在万寿菊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胜境街道党工委将富源县富村镇佳芋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发家村标准化种植魔芋200亩,引导雪莲果种植大户李林在发家村种植雪莲果170亩,初步形成“万寿菊+魔芋+雪莲果”的农业产业体系。
促发展 农文旅融合振兴发家
为了将发家村的古树、古井、古驿道和红色文化“三古一红”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富源县利用沪滇协作资金,于2022年启动“一环五片区”建设,即建设一条3公里长的自行车环形赛道和红色文化区、古树康养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娱乐区、产业示范区,着力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村落。
“1935年4月25日,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经过发家村。1936年4月1日,贺龙率红二军团进入富源,当晚就住在发家村。”如今,每当游客走进发家村,村干部都会主动当起导游,向游客介绍发家之美、发家之变。“发家村森林覆盖率达81%,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林间,聆听鸟语虫鸣;可以徒步穿越古树林,探寻大自然的奥秘;还可以在乡间小路上骑行,体验自由自在的畅快。”
“在发家村流行着一句话——如果你不在发家村,那你一定在来发家村的路上。”发家村“发家味道”的小院里,主人杨金粉与游客开起了玩笑。
以前,杨金粉和丈夫以种地为生;如今,她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取名“发家味道”。2023年4月开业以来,“发家味道”的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今年暑假期间,来自广东、福建、四川等地的20余名游客在“发家味道”短住,让这里的房间天天“爆满”。
如今的发家村,成功实现“村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村品”变“商品”、“村民”变“股民”的转变,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短评
发家村的蝶变,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动样本。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以党建凝聚共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激活党员先锋力量、成立“资源盘活队”等激发内生动力。发家村以产业为锚,探索出“532”利益联结机制和“433”利益二次分配机制,实现农户、村集体、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依托“三古一红”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民”的跨越。发家村的实践表明,只有推动党建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互融互促,让农民群众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发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