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连片虾塘已浮光跃金。会泽智兴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文高开始一天的工作,划船巡逻、打捞垃圾,或步入田埂,双手娴熟地拉起沉甸甸的地笼,轻抖几下,一只只火红健硕的小龙虾便滚落筐中,虾钳挥舞间搅动起收获的喧响。
稻鱼虾共生的生态密码
“稻为鱼虾供饵、遮阴、净水,鱼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这就是稻鱼虾和谐共生的生态密码。”李文高拿起一尾生猛小龙虾,道出了绿色种养的核心逻辑。他的养殖基地里,稻田不仅承载着稻米的“身影”,更活跃着“鱼虾共舞”的微型生态循环。
在稻鱼虾共生模式下,稻田中的生态链悄然重构。龙虾的脱壳和鱼的排泄物自然转化为滋养秧苗的有机肥料,大幅削减了对化肥的依赖;同时,鱼虾化身稻田的“生物卫士”,将害虫的成虫、幼虫甚至虫卵尽收腹中。
这一循环系统对农业投入品的要求近乎苛刻——一旦施用化肥或农药,娇贵的鱼虾便难以存活。如此严苛的自我约束,反而成为保障水质清洁、提升稻米品质的先天优势,更与现代农业的绿色发展深度契合。
今年,李文高在传统“稻虾共生”基础上大胆探索,尝试“水稻+鱼”“水稻+泥鳅”等多元综合种养。这种立体农业模式不仅高效利用了水土资源,更实现了农药化肥零使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率高达100%,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一水两用的财富方程式
“田还是那块田,变的是种田的理念和产出效益。”李文高站在田埂上,为记者细算了一笔经济账。在“稻鱼虾共生”模式下,每亩水稻可减少化肥使用30公斤左右,且无需喷洒农药,仅此一项就节省不少成本。而一季小龙虾的养殖,每亩可收获约60公斤,按市场平均价每公斤40元计算,轻松增收2400元。
经过七年艰苦探索,李文高的稻鱼虾基地已扩展到158亩,创新性地融入稻鱼共作,分区域投放裂腹鱼、禾花鲤、鲫鱼等多样品种。“从目前的生长情况看,应该效益不错。”李文高说。
今年四月开售小龙虾至今,销售收入已达8万余元。“基地产出的小龙虾因个头大、肉质紧实备受客户青睐。”李文高说:“七八九钱的大虾市场价达60元每公斤,四五六钱的中虾也能卖到50元每公斤。而虾田滋养出的优质大米,单价10元每公斤,远超普通大米。”
“综合下来,每亩稻田产值稳超5000元。”李文高的喜悦溢于言表。去年基地纯收入突破30万元,今年预计将攀升至40万元。小鱼小虾与金黄稻穗携手,正奏响娜姑田野里“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优美旋律。
产业链延伸激活乡村新图景
秋天的第一批优质小龙虾抢“鲜”上市,成为食客翘首以盼的秋日风物。在以礼河花园餐厅后厨,小龙虾的鲜香裹挟着麻辣与蒜蓉的气息汹涌弥漫。“娜姑小龙虾”已成为一张闪亮的美食名片。
产业链的延伸远不止于餐桌。在李文高的基地,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垂钓的乐趣,并直接选购小龙虾和优质米,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生态产品正悄然走热。
白雾村正依托蓬勃发展的“稻鱼虾共生”模式,全力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养殖、产品直销、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从阳光下的粼粼虾塘,到餐桌上红亮诱人的美味,再到游人如织的田间体验,一项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正在重塑乡村面貌。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尹永权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