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渝昆高铁云贵段站房二标会泽站施工现场,迎来铁路建设领域70余名专业人士组成的交流团,共同探秘这座未来高铁枢纽的“智慧建造密码”。
走进会泽站施工现场,两台形似“钢铁巨兽”的高铁雨棚智能建造台车,正以毫米级精度进行仿清水混凝土Y型雨棚浇筑。该雨棚跨度大、结构复杂,传统施工存在高空作业风险高、材料投入大等难题。项目部通过使用高铁雨棚智能建造台车,进行台车原位组装行走、定位顶升、安装早拆支撑支模系统等工序,实现了安拆速度快、物资高周转、设备用量少的显著效果,为高铁建设加速应用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示范样板。
“这台设备集成了多项‘黑科技’。”技术人员吴水明的讲解揭开其神秘面纱:行走定位自动化、顶升位移实时传感、同步顶升自动调平三大系统构成“智慧大脑”,结合贯穿全流程的“数字孪生”技术,为施工精准度和安全质量提供强力保障。施工前,通过调取雨棚BIM模型,生成台车施工方案;过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构件应力、温度等数据,同步反馈至智慧平台;竣工后,所有数据形成可追溯的“电子档案”,为全生命周期运维提供支撑。该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将施工效率提升11%,更确保雨棚结构强度与清水饰面效果完美融合,推动高铁建设从“人力密集型”向“机械智能化”转型,有效促进高铁雨棚施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助力高铁站房雨棚建筑施工向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升级,成为高铁站房智能建造的新引擎。
机械有序运转,站房主体施工正如火如荼。“目前站房已完成基础施工,顺利实现正负零节点目标。”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介绍:“主体施工中,我们采用高精度测量定位系统与智能混凝土浇筑设备,通过BIM技术模拟施工流程,确保每一根立柱、每一块梁板都达到毫米级精度。”
施工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钢筋绑扎与模板安装,标准化施工流程配合实时质量监测,为这座未来交通枢纽的主体结构筑牢根基。
截至7月29日,该项目建设站房主体结构已完成75%;信号楼与单身宿舍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完成;派出所主体结构完成,即将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工区围墙建设完成过半,场地防护体系逐步完善。按照施工计划,2025年9月30日前将全面完成站区主体结构施工,正式进入装饰装修阶段,为后续设备安装、系统调试及竣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之一“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途经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全长698.96千米,设21座车站,设计速度350千米/小时。全线建成通车后,将横贯滇、贵、川、渝等省市,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便捷大通道,重庆到昆明的通行时间将由目前的近5小时缩短至2小时,对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的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尹永权 唐耿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