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预警信号在会泽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大屏上急促闪烁,值班人员的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一条条预警指令通过应急广播、微信群、短信瞬间覆盖全县乡镇村落——这是2025年主汛期会泽县防灾体系高效运转的寻常一幕。
面对汛期“大考”,会泽县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硬目标,将“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贯穿工作始终,通过压实责任链条、织密监测网络、提升应急能力,构筑防汛减灾安全屏障。
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
防灾减灾,首要在责。会泽县着力构建起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自然资源与水务部门双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基层组织狠抓落实、全民广泛参与的立体化责任闭环。
在地质灾害防治战场,一张覆盖“县、乡、村、组、点”五级的群测群防网络早已织就。全县282名监测员如同“哨兵”,长期驻守隐患点,确保“层层有人抓、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防”。
防汛责任体系同样严密,全县41座水库、14座小水电站、30座塘坝、8项堤防工程、6个水闸以及93个山洪灾害危险点悉数纳入清单管理,乡、村、组三级行政、监测巡查、预警转移责任人姓名与职责在政府网站公示,责任压力穿透至基层末梢。
“四预”联动构筑智慧防线
科技赋能,让防灾更智慧精准。会泽县紧扣“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核心环节,打造坚实“四预”防线。
严格落实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三查”机制,汛前即组织多轮“拉网式”排查,累计派出专家组178人次,巡查排查在册隐患点、中高风险斜坡及切坡建房点510余处。创新构建县级调度、乡镇管控、村级落实、监测员监测“四级台账”,形成全县地灾隐患管理“一张图”,实现风险隐患底数清、情况明。
依托先进监测设备和山洪灾害平台,对全县91处关键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山洪危险区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气象、水务、应急部门紧密联动,严格执行“1262”精细化预报预警响应机制与临灾“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第一时间直达村组到户到人。2025年已培训基层干部和监测员300余人,发放“工作明白卡”242份、“避险明白卡”4703份,组织覆盖25个乡(镇、街道)的综合应急演练,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显著提升。
预案体系持续优化,完成大量县、乡、村三级山洪防御预案及水库、水电站抢险预案的编制、批复与动态修编。一旦接到重大险情预报或发生异常,预警信息通过多元渠道全地域、全行业覆盖发布。应急响应机制迅捷有力,技术专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快速划定危险区,组织群众按预定路线转移至安全安置点。
消除源头风险夯实长远根基
会泽县坚持防治结合、标本兼治,从根子上降低灾害风险。水务部门结合河长制,大力开展河库渠清淤排障,累计清理河道674条1505.1公里,清除杂物1770余吨,投入近200万元完成4处水毁修复。汛前派出9个督导组深入排查,发现并整改防汛隐患问题9件。
自然资源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大力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与避险搬迁。累计投入资金超3.3亿元,实施工程治理项目69个,避险搬迁项目80个,使26977名群众彻底远离地灾威胁,实现长治久安。
针对极端天气挑战,持续升级监测预警平台,优化群测群防体系,深化基层防灾知识普及。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着力补强防灾基础设施与长效管理机制。
锻造关键时刻的硬核力量
县水务部门组建了18人的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和90人的专业抢险队伍。储备编织袋4.87万条、冲锋舟1艘、救生设备50余件、抽排水设备25台等关键物资,专人专库管理,确保“随调随用”。
自5月1日起,全县防汛相关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责任人全天候在岗,密切监视汛情,确保应急响应“零延迟”。
当风雨来袭,责任便是最坚固的堤坝。会泽县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防汛减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五级责任网络贯通了应急响应的“最后一公里”,“四级台账”织密了风险隐患的监控天网,“1262”预警机制跑赢了灾害发生的分秒时间,避险搬迁工程则为近2.7万群众筑起了安全家园。
主汛期的考验仍在继续,但会泽以体系之力、科技之智、人本之心构筑的立体防线,正在群山与河川间默默守护着每一个安睡的夜晚与苏醒的黎明。这防线,是责任的刻度,更是生命的重量。
云南网记者 张雯 通讯员 尹永权 晏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