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麒麟区寥廓街道,一场关于温暖的“双向奔赴”正在上演。走进胜峰社区的小哥驿站,微波炉的嗡鸣声与骑手们的谈笑声交织,这里每天为300余名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提供歇脚充电服务。方家园社区以红创空间为骑手综合服务驿站,同样配备了桌椅板凳、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品等基础性用品。据统计,两个社区累计为近700名新就业群体打造了“冷可取暖、热可乘凉、渴能喝水、累能歇脚”的温馨港湾。
“以前等单只能蹲在路边,现在有了‘家’,平时有什么需要,来驿站基本能满足。”骑手熊进指着小哥驿站旁换电柜说,“换电瓶只要2分钟,还能热饭、充电、看电视,这会儿没到配送高峰期,我就过来休息一下,充充电。”不仅驿站配备微波炉、电视机、应急药箱等基础物资,街道还汇聚工会、司法所、就业创业服务站等多方力量,推出劳动争议调解、公益法律服务、就业技能培训、政策指引等特色服务。
“最头疼的就是停车问题,现在有了专用停车位,很方便。”在雄业218商圈,方家园社区专门为骑手划设了专用停车区、商圈及住户区示意图,为他们解决车难停、物难送等问题。目前社区还积极联动爱心商户,未来将推出一批就餐便利点。
基于外卖骑手走街串巷的职业特点,为了让这些“城市毛细血管”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发挥独特价值,胜峰社区组建“微光联盟微信群”,集结30余名不同业态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参与社区治理,及时发现上报安全隐患、环境卫生等问题。“有一次,我在送外卖时发现树上的灯带因下雨受潮出现短路起火花的现象,赶紧拍照把情况发到了微信群里,社区很快就派人来处理了,没想到跑个外卖还能‘送’平安。”外卖骑手小曹分享道。
从“无处落脚”到“处处有家”,从“单向服务”到“双向赋能”,寥廓街道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防线,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为城市发展汇聚更多“新”动能。
云南网记者 博达 通讯员 李怡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