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马龙区:从“自家花田”到“金色产业” 农户用玫瑰“绣”出致富图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9日 10:39:14  来源: 马龙发布

  原标题:马龙区:从“自家花田”到“金色产业” 农户用玫瑰“绣”出致富图

  5月14日清晨,马龙区大庄乡大庄居委会大庄居民小组的智能温室大棚已泛起微光,细密的水雾在晨光中凝成珠链,滴落在无土栽培槽里的玫瑰花枝上。当地花农韦艳青指尖轻抚着玫瑰花,花瓣油亮绯红足有拳头大小,花茎挺拔如翡翠雕琢,“你瞧这花型,在斗南市场能卖上15块钱一枝呢!”

图片

  从“庭院经济”到“智慧花田”的蝶变

  四年前,韦艳青还在自家后院的田里种植蔬菜。“菜叶常遭虫蛀,收成不稳定,拉到集市上半天也卖不出去。”回忆起传统种植的艰辛,他不禁摇头。直到2021年,村里引进了智能温室大棚,他咬咬牙承包了35亩无土栽培区,精心调试水肥配比、研究控温参数、观察花期规律,把从前侍弄蔬菜的心思全扑在玫瑰花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营养液配比都是手机APP控制,pH值、EC值也能实时监测。”他现场演示着智能控制系统,一茬茬玫瑰红的热烈奔放、白的纯净雅致,在LED补光灯下舒展着花瓣。“无土栽培采用椰糠基质,病虫害少了90%,花期还延长了20天。”如今,韦艳青的花田年产优质玫瑰超400万枝,每亩收益突破17万元。

  从“头雁”领飞到激活“花样经济圈”

  玫瑰花种植基地里,工人们正俯身给花修枝剪叶。“修枝要留3片叶,施肥要‘少食多餐’,你看,这朵花根部发褐就是闷根了,再不处理的话是长不大的。”居民李国成一边熟练地修剪着枝叶,一边向花农韦艳青“取经”。去年,他跟着韦艳青种了34亩玫瑰,年底入账200万元,比种蔬菜强十倍,日子也越发红火起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村里的玫瑰花种植带头人,韦艳青已辐射带动周边75户农户种植玫瑰花。从免费提供育苗技术,到统一对接花卉经纪人,他摸索出一套种苗、技术、农资、包装、销售“五统一”模式,让花农从“单兵作战”转向“抱团发展”,为乡村产业规模化升级蹚出新路。眼下,家家户户纷纷种起了玫瑰花,每周均有2万枝玫瑰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其他国家。

  从“卖鲜花”到“链全球”的产业升级

  “这是昨天刚到的订单,5万枝‘酷皮’玫瑰下周发往俄罗斯。”韦艳青掏出手机,国际花卉交易平台的订单信息还在不断刷新。包装车间里,水桶整齐排列,刚摘的鲜花浸在清水中“醒花”,村民们正忙着给“宝贝变色龙”“红蕾丝”“仙子之吻”等品种的玫瑰套上防震保护网。流水线的末端,披上“软铠甲”的玫瑰被分拣装箱,随着冷藏库里飘出的冷气,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花香。

图片
图片

  如今,这片滇中花田的玫瑰以“头牌”之姿在昆明斗南的鲜花专卖店里成为了热销货,占据着一席之地。还有80%的鲜切花通过电商敲开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际市场的大门,满载玫瑰的冷链车驶出村口,娇艳的花束在异国他乡惊艳亮相,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乡村振兴的底子越垒越厚。

图片

  从农户自家“试验花田”到规模化“智慧花田”,韦艳青、李国成等当地的花农把无土栽培技术从“私人账本”变成“共享教案”,让单家独户的种植经验探索升级为整村的标准化输出,一朵朵带露的玫瑰不再只是鲜切花,更成为了技术辐射的“火种”、产业协同的“纽带”。马龙区大庄乡的花农们以花为“针”、以技为“线”,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绣出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全村成产业”的金色脉络,勾勒出一幅“技术共通、资源共享、收益共沾”的乡村经济发展新图景。(张子怡 徐红兵 缪景飞 金群瑞)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