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匠光伏树标杆
在乌蒙山的群山之间,牛栏江畔的河谷之上,一排排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绿色动能。日前,作为云南省“十四五”重点能源工程,会泽华电道成公司大井镇银坪村银匠复合型光伏发电项目(以下简称会泽银匠光伏发电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会泽银匠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7.65亿元,规划装机容量160兆瓦,用地面积约3500亩,涉及大井镇、者海镇、雨碌乡三个片区,配套建设一座110千伏升压站。项目全面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3亿千瓦时,年产值约8000万元。通过优化区域能源结构,每年可替代标煤消耗约7.5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万吨,相当于新增10万亩森林的固碳能力。
面对海拔2500米生态脆弱区的建设挑战,项目团队首创“单双桩组合支架+智慧运输”解决方案。通过单桩与双桩结合的创新支架技术,减少30%地基开挖量。采用无人机与人工协同运输模式,降低75%机械进场率,最大程度保持原始地貌。这种“轻触式”施工法,项目用地的植被覆盖率保持在85%以上,树立了高海拔光伏开发的生态保护标杆。
更令人瞩目的是,电站运营周期内将形成持续税源,预计每年为地方财政贡献超千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走进雨碌乡片区建设现场,工人们正熟练安装光伏组件。家住雨碌乡小铺村的邹泽志在光伏基地务工3个月。他说:“在家门口就能月入6000元,工资是按月发放,还是蛮好的。”像他这样的务工人员,高峰期可达350余人,项目累计发放劳务报酬超3000万元。
“会泽银匠光伏发电项目雨碌乡片区装机容量100兆瓦,整体用地在1500亩左右。目前施工进度已完成约90%,仅剩弱电20兆瓦左右正在全力推进,计划本月底完成。”会泽华电道成清洁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银匠光伏发电项目EPC总承包项目经理田瑞阳说。
随着配套农业光伏、生态观光等“光伏+”业态的延伸,周边乡(镇、街道)已规划建设了分布式光伏项目,未来将形成“集中式+分布式”的绿色能源矩阵。会泽银匠光伏发电项目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周边富民”的立体开发模式,正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云南经验”,也为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注入新动能。
据悉,中国华电与会泽县合作建设的30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加速推进,已投产的7个项目累计发电超5亿千瓦时。项目通过土地租赁、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2.3万群众增收,投入600万元实施的“光伏+”帮扶项目覆盖10余个乡(镇、街道)。预计2026年全容量并网后,年发电量可达40亿千瓦时,将为长江经济带输送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尹永权 杨梅 陈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