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头条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频道头条 >> 正文
苗绣织就致富路 棠梨花香藏乡愁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5日 10:53:06  来源: 曲靖市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丨苗绣织就致富路 棠梨花香藏乡愁

  清晨的棠梨凹鸟语花香,49岁的李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针线活。春日的阳光穿过百年棠梨树,斑驳地洒在她指尖,丝线在靛蓝布面游走。作为曲靖市苗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梅苗绣技艺出色,她的绣品刺绣精美、种类多样,深受游客喜爱。

图片

  十年前,棠梨凹这座藏在罗平县城郊12公里处的苗族古寨,还如同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全村39户186人守着海拔1800米的十万大山峰海,晨起推窗便是翻涌的云涛,可山外的世界却遥不可及。“年轻人往外跑,老房子塌了半边,苗绣手艺眼看要断代。”由于村庄发展滞后,曾经的李梅,为苗绣的传承发展深感忧虑。然而,转机在2015年悄然降临——大水井乡党委、政府将目光投向这片“养在深闺”的秘境。  

图片

  “我们村前拥峰海,背靠古生物化石群,森林覆盖率70%,是块璞玉啊!”副乡长方祯指着村口的导览图感慨。依托“党建引领+文旅融合”的发展思路,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按国家3A级景区标准重修石板路、改造特色民宿,更将杂乱的电线全部埋入地下,路灯设计成芦笙造型,垃圾桶点缀着苗绣纹样……经过建设,棠梨凹村村庄道路、环境卫生、生产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随着乡村振兴建设工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工程等启动实施,棠梨凹村搭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平台,一个集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农耕研学等为一体的全新苗寨呈现在世人眼前。  

图片

  伴随着棠梨凹村一路蜕变的,还有李梅的苗绣事业。她和四五位绣娘组成团队,把苗族传说绣进围腰、桌旗,开发出“可穿戴的文化”,体验苗绣的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光卖绣品就挣了上万元,还带了2个徒弟。”李梅笑着向记者介绍。

图片

  站在新落成的观景台上眺望,革来河如翡翠腰带缠绕山间,新修建的旅游环线将棠梨凹、杨家寨、新沟村串珠成链。如今的棠梨凹,春有棠梨飞雪,夏拥万亩碧涛,秋收时节的长桌宴从村头摆到村尾,酸汤鱼、五彩糯米饭的香气勾着游客的胃,更勾着他们的心。2024年,景区综合营业额突破六千万元,带动周边2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1.2万元。  

  “带孩子捡化石、看花海,比逛游乐场还有意思!”昆明游客马连云向记者介绍,他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来罗平旅游,看花海、吃美食、体验不同的乐趣。此次来到棠梨凹村,马连云带着孩子勘探化石、体验苗绣、云海摄影,每晚住在由百年苗宅改造的民宿里,一家人流连忘返。

  “我们要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对苗族文化的理解。在棠梨凹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保护苗族传统文化,又利用苗族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让棠梨凹能感受到乡情,留得住乡愁。”方祯介绍。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棠梨凹村先后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云南省最美乡愁旅游地”“省级少数民族特色示范村”,成为乡村振兴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 

图片

  随着“旅居康养”战略的推进,棠梨凹村森林木屋、苗药温泉馆正在建设中,而李梅,也在计划着自己苗绣发展新项目——新建绣坊,让游客在穿针引线中深入体验苗族传统文化。

  村口的广场上,百年棠梨树在春风中沙沙作响。“作为苗绣文化传承人,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民族特色,同时带动村里的妇女增收致富。”送走一批又一批游客,李梅望向云雾深处的峰海,那里正散发着2025年春天的第一缕花香。

责任编辑:官媛敏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网微博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