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车间里的“上班族”
搬迁群众在草莓分拣车间务工。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会泽县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三个精准、四同步、五个一批”等措施,依托劳务输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培训促就业等方式,推动就业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扶贫车间就是帮助部分不能转移就业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草莓分拣、服装生产、编织、刺绣、棒球生产、荞制品生产等多家企业落户县城安置点,为搬迁群众点燃了致富的新希望,提振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在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扶贫车间里,莫明周从左手边的框里抓起三个草莓,剔除果梗后,分等级放进右手边的框里,因为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他没有常人那样灵活,但这是他32年来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莫明周说:“如果没有易地扶贫搬迁,没有扶贫车间,我就是一个废人,现在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感觉很幸福,真的看到了希望!”
为实现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会泽县始终坚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通过“三个精准、四同步、五个一批”等措施,依托劳务输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培训促就业等方式,就业服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扶贫车间就是帮助部分不能转移就业搬迁群众实现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通过招商引资,草莓分拣、服装生产、编织、刺绣、棒球生产、荞制品生产等多家企业落户县城安置点,莫明周所在的草莓分拣车间只是安置点11个扶贫车间中的一个。正是这些扶贫车间,为搬迁群众点燃了致富的新希望,提振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
在爽身服饰扶贫工厂里,一字排开的缝纫机发出嗒嗒嗒的声响,50多名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人正埋头赶制校服,这些务工人员都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李晓琴就是其中之一。
李晓琴一家四口是半年前从迤车镇中寨村搬迁进城的,她的丈夫在工地上打零工,儿子在搬迁点附近的渔洞小学就读。通过政府组织免费培训后,她掌握了缝制服装的技术并顺利上岗,现在已经是车间里的骨干。李晓琴说:“搬迁进城住进了新房子,娃娃的读书问题解决了,我也找到工作,一个月能拿到1400多元的工资,只要努力,我相信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走进荞饭生产车间,荞面的幽香弥漫整个车间,20多名统一着装,戴着手套和口罩的务工群众低着头,手脚麻利地干活,洒水、撵搓、筛簸,通过一道道复杂工序,荞面就被制作成了荞疙瘩。
57岁的陈国兰一家是今年9月份从雨碌乡小石山村搬迁进县城安置点的。陈国兰从小就会做荞疙瘩,到车间后很快就上手,现在已经是车间里的“师傅”。她一天工作8个小时可以制作20多公斤荞疙瘩,能拿到近50元的工钱。
陈国兰说:“搬迁之前担心找不到工作,没想到刚搬进来就找到这么满意的工作,我对未来的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在棒球生产车间里,47岁的孙先进把待缝制的棒球固定在支架上,把打过蜡的线穿进针鼻,然后飞针走线起来,旁边的篮子里是他已经缝好的10多粒棒球。孙先进一家四口人今年3月份从大井镇里可村搬迁进城,他的妻子在草莓车间分拣草莓,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两口子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孙先进高兴地说:“太感谢政府了,现在新房也住了,工作也有了,很满足,缝好一个棒球就有一块五的收入,干着有劲。”
钟屏街道办事处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高官兵介绍,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一期)已安置5140户20361人(其中有劳动力的4857户11040人),目前已经实现转移就业劳动力7861人,针对因需照顾家人、因病因残未转移就业的3745名搬迁群众,政府开发公共服务岗位,通过技能培训推荐到道成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的产业基地,推荐到建筑基地、县内企业和扶贫车间等就业,现在搬迁群众户均就业人数平均达到1.5人以上。下一步工作中,钟屏街道将以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为目标,力争实现人人就业,努力实现让每个搬迁群众都有事做、有就业、有收入,最终实现脱贫。
莫明周和母亲李小毛靠分拣草莓,4个小时左右就能领到四五十元工钱。拿到工钱后,莫明周如数交给母亲,然后又拄着拐杖去棒球缝制车间缝棒球。
莫明周说:“以前我对人生很绝望,搬迁进城后,我找到了工作,看到了希望,虽然现在腰椎上还有二十几颗钢针,还要经常服用止疼药,但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了,真要感谢党和政府!”(特约记者 刘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