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猪仔“变身记”
2018年5月,贫困户喜领小猪仔。 记者 赵洋洋 通讯员 李娅 摄
2019年3月,村民交售大肥猪。 记者 赵洋洋 通讯员 李娅 摄
2018年5月,麒麟区扶贫干部为东山镇独木村委会90户贫困户每户送去2头土垚黑猪仔,时隔一年,扶贫干部按照约定上门收购。一年不到,农户抱回的小猪仔已变身膀大腰圆的大肥猪,为贫困户户均增收近6000元。
“大姐,这两头猪一共是5436元,恭喜你,这是收据,过两天我们会把钱汇到村里,你拿着这张收据就可以领钱啦!”
“好、好……谢谢,太感谢你们了!不但送我们猪仔,还上门来收猪,收的价格比市场价还高,太感谢了!”
2019年3月21日,麒麟区东山镇独木村再次沸腾起来。一头头大肥猪被赶上车,村民们拿着一张张收据,喜笑颜开。
去年5月,麒麟区人民法院、区畜牧局的扶贫干部为东山镇独木村委会90户贫困户送去180头猪仔,贫困户交纳300元押金,便可免费领取2头猪仔,一年后协议收购。时隔一年,扶贫干部再次来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庄。不同的是,上次是上门送猪,这次是上门收猪。
“上周我们就到村里进行走访登记,统计这次大概需要收购多少头猪。”麒麟区畜牧局挂独木村委会扶贫联络员董兴武说,从市区到村里需要一个半小时,时值春耕时节,村民很早就会到地里干活,白天大多不在家,为了尽快摸清村民家到底有多少猪能出售,他们每天早上8点就从市区出发,“来了就守在村里,有老年人在家的,就先进行登记,看看去年我们送的猪仔现在什么情况。晚上等村民忙完地里的活再入户登记,统计完已经天黑,到家10点过。”
登记的同时扶贫干部也对村民进行了回访,了解村民是否需要再次养殖,在养殖过程中都遇到些什么问题。不少贫困户因为自身原因走不出家门,只能在家进行简单劳动,养猪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一年养两头猪能有近6000元收入,村民都愿意再养。
“我自身劳动力有限,只能在家做做简单的农活。有了他们帮助,我们才能脱贫。”村民吕大姐两头猪卖了5000多元,高兴得合不拢嘴,来年还希望能多养一些。
根据登记的情况,扶贫队员了解到,村里有130头猪可以收购。“送猪仔,避免了养懒汉。猪仔必须养大才能赚钱,这又让他们通过自身劳动脱贫摘帽,两全其美。”董兴武说,这种模式得到了村民的肯定,而他们也打算延续这种方式,下一批继续通过“党总支+合作社+企业+贫困户”模式进行产业扶贫。
这一年中,为了让村民养好猪,畜牧局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数次到独木村委会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这些猪的品种非常好,只要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饲养,一年左右就可以长到200公斤。”董兴武说,为了让贫困户会养、养好,卖得出去、赚得到钱,独木村农旅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纳为合作社社员,对社员饲养的生猪统一疫病防控、统一购买保险,并有针对性地对农户开展饲养前期、中期、后期养殖技术培训。
“现在生猪的市场价是每公斤14元,我们给出的收购价远高于市场价,每公斤18元。能够为村民脱贫致富出一份力,这也是本土企业应尽的责任。”曲靖熙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崔红卫说,2018年,区人民法院、区畜牧兽医局为东山镇独木村委会贫困户引进土垚黑猪苗,今年,土垚黑猪长势喜人,大的200多公斤,小的140公斤左右,平均在160公斤左右,达到公司收购条件,公司按合同价进行收购,两头猪可以为每户增收近6000元。
实现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麒麟区人民法院、区畜牧兽医局结合贫困户的帮扶需求和实际,整合扶贫资金,引进曲靖熙桐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党总支+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生态猪养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有稳定的支撑产业,走出了产业扶贫“造血”之路。(记者 赵洋洋 通讯员 李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