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要闻 >> 正文
师宗县精神扶贫:治贫从心开始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0日 12:00:00  来源: 云南网-曲靖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治贫从心开始

  刺绣技能培训。

  随着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精神贫困”成为脱贫致富道路上必须冲破的一道“关口”。近5年来,师宗县结合自身实际,驰而不息抓精神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常态化、高效化的群众工作,感化、灌输、引领和示范教育广大贫困群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形成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凝聚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扶志 以情感人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师宗县将“扶志”作为精神扶贫的首要任务,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帮助群众扶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唤醒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意识,引导群众树立主动脱贫的志向,激发群众主动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该县建立了党委主抓、基层主推、干部主讲的“三级联动”大宣传机制,上下连贯、村组互通、干群联心,做到政策讲解到户到人。组建“精彩师宗”宣讲团,通过“送教下乡”的方式,重点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单位和挂联干部、政策宣讲小分队“四支队伍”力量,采取召开群众会、开展“三讲三评”活动、干部入户宣传等有效方式,着重宣传扶贫政策。深入开展开一次群众会、发一套小册子、建一个公众号、贴一张政策通、发一个连心袋、设一个公示栏、刷一条大标语的“七个一”宣传活动,实现扶贫宣传全覆盖,做到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党的声音深入人心。从县处级领导到普通干部职工,从城市社区到最偏远的村寨,各种形式的群众会成为了一道“家常菜”。2014年以来,全县共召开群众会48900余场次,其中县处级领导参加群众会2000余场次;“精彩师宗”宣讲120余场次;各级干部入户宣讲12万人次。

  一场场群众工作会,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看到“红利就在眼前”“越过高山即是平原”的美好前景,让广大贫困群众从“冷漠不关心”到“主动求改变”转变,鼓起了他们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彩云镇架格村49岁的贫困户徐石存,从小生活在组合家庭,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村里人交流来往,村里人管他叫“徐石头”。镇上为他建了保障房,他拒不入住,宁愿挨冻穷熬,也不愿接受党的帮扶。各级干部前前后后共18人,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都被他撵出家门。驻村工作队队长太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大哥,你不嫌弃么,我就认你做大哥了!”在刚搬进的新房里,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的徐石存紧紧握着太白的手,几近哽咽地道出肺腑之言。是什么让徐石存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太白用真心用真情,先后10多次去做思想工作,终于感化了徐石存。现在,徐石存不仅搬进了新家,还在镇上开起了理发店,生活过得很有味道。

  扶德 以文化人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甘冽的文化大餐必能滋润群众的心田。师宗县始终把“扶德”作为精神扶贫的关键点,以“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通过扶精神、扶文化、扶素质,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有效提升了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

  该县用“厚德、包容、务实、担当”的师宗精神引领人,将淑基窦氏家风家训、何桂珍的《训蒙千字文》、师宗革命史、师宗发展史搬进乡村讲堂,唤起群众的“故土”“乡愁”意识,催生贫困群众靠勤劳双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士气。在竹基镇界桥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质朴的宗祠文化、鲜活的墙体文化、敞亮的文化大院、设施齐备的文化广场……“村里的田地少,一部分贫困户无所事事,懒散惯了,缺少活力。要改变,就要从改变他们的精神状态开始。”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宋文光这样说。像界桥村靠道德文化、宗族文化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村子,在师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该县举办“道德讲堂”1500余场次,把脱贫典型请上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引导群众树立“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思想,凝聚了向典型看齐、靠自身致富的强大动力。葵山镇温泉村委会发乐村的杨心叶,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学费,高二辍学在家。在“道德讲堂”上接受了道德洗礼,受到了典型的感染,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到昆明九月财务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打工,白天上班,晚上挑灯苦读,2017年通过成人函授考试,考上了昆明理工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变。

  该县开展“脱贫攻坚·送戏下乡”“送对联下乡”等活动90余场次。聚焦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组建文艺演出队,自编花灯、小品、少数民族歌舞等文艺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脱贫政策,增强群众自强、诚信、感恩意识,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五龙乡易泰新村,一位83岁的老大爷拉着挂联干部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赶上好时候,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只见老大爷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笔墨、红纸,请挂联干部帮他写一副对联:上联“吃水不忘挖井人”,下联“致富不忘习主席”,横批“脱贫光荣”。同时,该县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2人,市级道德模范18人,县级道德模范64人;文明家庭评选出省级文明家庭1户,市级文明家庭14户,县级文明家庭40户;30个文明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评选活动180余次,获评900余人。

  扶智 以技强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师宗县始终把“扶智”作为精神扶贫的“突破口”,通过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让贫困群众由“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真正具备“我能脱贫”的能力。积极整合人社、农业、畜牧等部门专业技术力量,组建10支技术培训工作队,充分利用“学校课堂”“基地课堂”“电教课堂”“流动课堂”等平台,采取送技下乡、送技上门的方式,切实加强产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近年来,累计培训6236场次,参训群众达10.93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9万人次。高良乡坝林村贫困户罗良柱,前些年在外地务工摔伤,留下了后遗症,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2017年5月,高良乡职业技术分校组织开展第3期电焊应用技术培训班,罗良柱积极参加了培训,学到了一门电焊技术,并在挂联干部的帮助下,在师宗星达星陶瓷有限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月收入6000元,彻底改变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扶贫必先扶志,治穷必先治心。近5年来,该县驰而不息抓精神扶贫,坚持扶贫与扶志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常态化、高效化的群众工作,感化、灌输、引领和示范教育广大贫困群众,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形成主动脱贫的精气神,凝聚了人人向上、人人向善的强大正能量。(记者 袁慧鹏 通讯员 宋志林)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