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贫困村里显身手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07日 15:56:59  来源: 云南网-曲靖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贫困村里显身手

  

与贫困户促膝交谈。特约记者 袁慧鹏 摄

现场指导贫困户建设入户道路。特约记者 袁慧鹏 摄

  踩着泥泞进村入户访实情,顶着烈日田间地头问生产,带着真情贫困户院落话增收,与贫困群众结穷亲、处感情、讲政策……“驻村扶贫相册”记录着师宗县葵山镇山乌果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蔡保能在贫困村里的一串串足印和难以忘怀的扶贫情愫。  

  钉在村里当好“走村串门队长”

  2015年10月,担任师宗县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主任的蔡保能被选派到葵山镇山乌果村委会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8年7月又被县委任命为葵山镇党委副书记(挂职)兼任葵山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大队长。

  回顾驻村的3年多时间,村里大大小小的事就像放老电影一样,几乎都能在蔡保能的脑海中一一闪现。无论是在夏日酷暑,还是冬夜严寒,他同他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们风里来雨里去,走东家串西家,深入百姓当中,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同他们促膝长谈,拉家常,话增收,吃住在村里,没有节假日和周末,把村委会当家,把贫困户当亲人,每天都在村寨“溜达”,数次遍访村寨和贫困户,到贫困户家中反复多次填写贫困户相关表册,仔细核对信息,精准掌握贫情,对山乌果村委会的每户贫困户的基本家庭情况和相关信息了如指掌。在“回头看”活动中,组织开展贫困户动态调整和查缺补漏等相关工作,确保不出现漏评、错评、错退。

  聚拢民心党建扶贫双推进

  作为山乌果村委会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蔡保能深知“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筑牢基层,固本强基,首先要发挥好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从蔡书记来到我们村驻村以来,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我们村‘两委’成员拧成一股绳,形成了团结干事的脱贫攻坚合力。”山乌果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玉明说。

  蔡保能坚信:“扶贫扶志,脱贫立勤,帮助贫困村民挺起脱贫的腰板,找准扶贫支撑产业,将灵活的‘活水’引进田间地头、才能更好地激发出群众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也才能实现脱贫攻坚战从‘打赢’向‘打好’的转变。”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蔡保能与村党总支一班人共同研究制定山乌果村产业扶贫发展思路,积极探索“项目拉动、能人牵头、合作社组织、贫困户参与”的脱贫模式,走“扶贫公司+村党总支领导下的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扶贫路径,将产业发展的重点锁定金银花、核桃、油桃、草莓等。

  思路确定,执行和落实是关键,蔡保能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成立合作社,组织贫困户种植金银花(云花1号)。通过组织动员,免费发放优质种苗、化肥,进行种植技术培训,解决了贫困户缺资金、无技术的难题。全村委会共有46户贫困户参与种植金银花108亩,预计年底可为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为集体经济创收20000元。一些贫困户还在村里的科技能人带动下,栽植泡核桃、油桃,发展草莓种植等,如今的山乌果村有泡核桃基地3000亩,油桃基地300亩,草莓基地45亩,成了县里和镇里有名的“核桃村”、“油桃村”和“草莓村”。在草莓大棚基地里正在忙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国华说:“这些年,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太好了,我现在建有5个草莓大棚,一年一个大棚能收入三四千块。”

  身体力行脱贫责任扛肩上抓手上

  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村民饮水安全和基本消除贫困户住房安全隐患一直是蔡保能心中牵挂的“三道坎”,也是他一直存在手机备忘录里的“待办事项”。

  “原来通往海子村小组的进村道路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到秋收季节遇到下雨天,村民运粮食都成问题,影响群众出行。”山乌果村委会主任张华明介绍说。蔡保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向上争取,协调30万余元修建了一条宽3米近1公里的海子村进村道路。在3年的驻村工作期间,蔡保能通过向县委政法委领导汇报请示、争取单位支持,帮助解决帮扶资金8万元,维修了村委会办公用房;争取协调长田村至海子村通村道路建设项目,投资70多万元,硬化道路近3公里;2018年争取协调资金130多万元,组织山乌果村委会各村硬化村内道路22条;并多次协调水务部门加快自来水建设,昔日吃水难的大、小红石岩村如今都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贫困户的住房保障更是蔡保能要解决的难点,他带领工作队员不分白天黑夜,三番五次走村入户调查了解,做好群众工作,抢时间、抓进度,分类实施住房安全保障和危房改造。目前,全村69户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房子,全面消除了危房,实现了贫困群众住房保障全覆盖。

  如今,走进冒水洞村,空气清新,绿树成荫,一排排整齐排列的白墙青瓦房屋和村内道路两旁竖起的路灯,宽敞的村庄文化小广场和房前屋后面积不等的绿化公共设施映衬出一个贫困村华丽变身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为让投资近400万元打造的冒水洞新村保持“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蔡保能同工作队与村小组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商议,建立了村内保洁、“门前三包”、垃圾定点定时清运等长效管理机制,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了垃圾乱倒乱丢现象,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村民素质。说起冒水洞村的变化,60多岁的村民段云德感叹:“村庄旧貌换新颜,蔡队长和扶贫工作队应记一功。”(特约记者 袁慧鹏)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