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带来“大转变”
漫步在富源县黄泥河镇新寨村委会官家水井村进村的柏油路上,银杏夹道迎宾,村道洁净如洗,新房鳞次栉比……一幕幕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掩映在蓝天青山之间,俨然呈现的是一副现代乡村宜居图。
基础设施建设“有硬度”
“前几年,晴天出行一身灰,雨天外出无回路是村子的基础设施状况,雨天越野车进村进不去、更出不来;一些村组季节性缺水更是常事,经常需要老百姓人背马驮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以前没安装信号塔,许多村民手机信号都是贵州信号……”说起以往的生活,旧屋基村老党员蔡光礼有一肚子吐不完的苦水。
近年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曲靖市政府办先后为新寨村协调项目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进村道路13公里、串户路5万余平方米,实施安全饮水工程3件,新建桥梁1座、办公场所1栋,新建活动场所3个、信号塔3座,修缮活动场所3个、村级卫生室1栋,改扩建2条4.3公里机耕道,实现了安全饮水进村入户、网络宽带三联通、卫生室建设高标准、广播电视全覆盖、所有进村道路全硬化。今年还争取了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将解决部分村组串户路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届时将实现串户路全硬化、太阳能路灯全覆盖目标。
“以前从我们村到新寨来赶集,用脚走要1个多小时,现在坐车十几分钟就到了,路修好了,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者也买了三轮车,方便多了。”蔡光礼喜上眉梢地说道。
人居环境提升“展新颜”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以前一提到我们村的人居环境,记忆里出现的画面就是垃圾遍地,粪堆乱放,粪水乱流……在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现在村内村外干净多了,我们的生活也不比城里差。”官家水井村村民罗文礼说道。
“针对人居环境提升‘老大难’问题,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经过长期走访调研和学习借鉴,重点从强基础、除陋习、建制度三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驻村工作队长吕正果介绍说。
在强基础方面,协调了480万元危改项目,彻底改变贫困户碎石墙面四处透风、阴天漏雨晴天漏光的生活困境;配备了15只垃圾箱和1辆垃圾清运车,修建2个垃圾填埋场和实施1个污水处理项目,今年还将计划在各村组修建垃圾房,配齐垃圾桶。在除陋习方面,实现分片包干制、划分责任区,驻村工作队带领党员、村民定期大清扫,挨家挨户敲钉“门前三包责任制”门牌卡,引导农户开展自清自扫活动。在建制度方面,协调广播设备,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大喇叭”点名通报制度》《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巡查检查台账》,让环境卫生搞得好的农户“长长脸”,让环境卫生搞得差的农户“红红脸”,同时,建立党员人居环境责任区、人居环境典型示范户等,让村规民约、爱心超市积分评定标准等制度更具操作性、创新性。
群众改变生活“添动力”
脱贫攻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破除“等靠要”思想。“以前进村入户总是群众绕身旁、家家尽诉苦,现在实现了‘满脸愁’到‘开口笑’的转变,家家户户都像接待远方亲戚。”市政府办公室干部张耿说。
市政府办扶贫工作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多劳多得原则,积极到群众中去,引导群众向善向美。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评定上,狠抓标准要求、严把时间节点、严格步骤程序,切实让“真贫”跳出来,实现各项工作“差评”向公平公正“好评”扭转;勤走访、多入户,积极为群众解决符合政策法规的问题,对违背政策法规的事项耐心解释说明;建立“双先·爱心超市”,制定“党员、村民组长、建档立卡贫困户、非贫困户”4套积分评定标准,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村级公益事业、政策知晓、精神文明等开展情况在爱心积分卡上记录分值,激发党员、村民组长争先锋,贫困户、非贫困户争先进的干劲和热情,破除村民靠政策、等政策思想,树立和坚定村民脱贫致富靠自己的观念与决心。(记者 张袁子奇 通讯员 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