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曲靖频道 >> 脱贫攻坚 >> 正文
王海平:无悔青春献扶贫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15:39:00  来源: 云南网-曲靖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无悔青春献扶贫

荀罗慧 摄

荀罗慧 摄

  只有从内心流淌出来的真诚,才能在平凡的人生中激荡出最绚烂的光彩。为了扶贫事业,市公安局沾益公安分局民警王海平暂时脱下心爱的警服,扎根贫困山村,投身脱贫攻坚,忠实履职,全心全意当好人民公仆,以高度的自觉、严格的自律、突出的业绩,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扶贫先“扶”村组干部

  2017年3月,经本人主动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部门选派,刚被调进城的王海平被选派到沾益区菱角乡稻堆村委会担任驻村工作队员,一年后,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稻堆、稻堆,垃圾乱倒、粪草成堆”,这是王海平到村后对稻堆村的第一印象,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支持率不高。

  从党员和村组干部抓起!找准了这一“药方”,王海平开始逐一与村干部交心谈心、进村入户遍访、到各党支部指导开展“三会一课”。通过手把手指导,各支部的组织生活逐步规范,党员的自觉性也逐步提高了。这一点,稻堆村党总支书记包柱平深有体会:“以前召开党员大会,部分党员要靠‘请’,开一天会还要负责他们的伙食或者发误工补助,要不然下次开会就‘请’不来了。通过规范组织生活,党员干部自觉了,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增强了。急难险重面前,都是党员干部冲在前面,日常各项工作,都是党员干部做出示范。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党员干部带头主动拆除了危房,其他群众看在眼里,工作自然好做多了。”

  在王海平和工作队的帮带以及稻堆村委会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稻堆村委会成功申报第一批“脱贫攻坚示范星”,为村组干部每月增发了几百元的绩效奖励,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稻堆全村上下呈现出组织有力、干部齐心、群众支持的良好态势,有望在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的目标。

  体察民情善解民忧

  稻堆村委会是贫困村,位于沾益区菱角乡西北部,距沾益53公里,是菱角乡最偏僻的村委会之一,全村有114户439名贫困户,平均8个人就有一个是贫困人口,贫困面较广。

  “这两天正在为今年的地如何种发愁,正打算卖只羊去换点春耕物资,今天工作队就把地膜和种子送到了家里面,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这回羊可以养大点再卖了!”3月29日下午,黑泥沟村贫困户高加顺从王海平手中接过地膜和玉米种时激动地说。

  原来,王海平驻村时正直春耕时节,他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贫困户连种子、地膜、化肥等基本生产物资都还没着落,甚至部分贫困户为了筹集基金不得不变卖家畜或储备的粮食。于是,王海平通过亲朋好友筹集了少量资金,购买了20余捆地膜、40余公斤玉米种子送到深度贫困的23户贫困户家中。随后又向自己的“娘家”——派出单位曲靖市公安局沾益分局请示汇报,得到派出单位的大力支持,单位拿出5万余元,为稻堆村委会所有贫困户在内的270户贫困户每家购买了2包化肥,共21.6吨,逐一发放到了贫困户手中,为贫困户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看着他戴个眼镜,斯斯文文不像个农民,但是我们农村的活计拿起来就会做,编起烤烟来比我们农村妇女还溜刷。”这是村民对王海平的印象。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王海平对农村生产生活非常熟悉,每到一家,看到贫困户在做什么农活,都能凑上去帮一把,驻村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走遍了稻堆村委会5个村民小组和7个自然村的每个角落、遍访106户贫困户,对每户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

  注真情扶真贫

  稻堆村委会黑泥沟村建档立卡户陈国才的妻子肖竹焕多年前因病导致高位截瘫,王海平第一次到他家走访时,看到瘫痪的肖竹焕跪在地上,一只手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另一只手拿个板凳趴着过来叫大家坐。看到这心酸的一幕,王海平下决心帮她弄个轮椅。王海平发布的求助信息引起了在里约残奥会上勇夺3金1银的沾益籍奥运冠军邹连康的关注,邹连康联系上王海平,详细了解了肖竹焕的情况,决定捐出一部轮椅送给肖竹焕。一个星期之后,轮椅送到了陈国才家,第一次坐上轮椅改变了“爬”行方式,肖竹焕留下了激动的眼泪。

  奋战在扶贫一线的王海平深知,单靠给贫困户送钱送物不是长远之计,解决贫困户“精神上的贫穷”,才是扶贫工作中的难题。在稻堆村委会的贫困户中,不乏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而导致贫困的人。黑泥沟村的贫困户陈小宽,个人身体健康,却因热衷棋牌麻将导致贫困。王海平得知此事后,便经常到陈家走访,督促陈小宽劳动。在王海平的监督鼓励下,陈小宽逐渐变勤快了,种了烤烟和玉米,还养上了猪,通过自己的双手成功脱贫。

  农村贫困户大多数自身残疾,或因要照顾家中的残疾人、病人或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收入较为单一。“能否让贫困户在家打工?”这一想法让王海平打开思路。经过多方协调和考察,王海平锁定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为该公司代加工棒球半成品。贫困户坐在家中,七八分钟缝好一个棒球能有1元收入,一天下来,多的能挣到六七十元。村民说,农闲时节没有什么事情干,坐在家中就能打工挣钱,这种事情做得成!

  怀着对贫困群众的深厚感情,王海平放弃了城市的优厚生活环境,抛下独自带着两个年幼孩子的妻子和年近七十的父母,俯下身子扎根山村,以真心换来群众拥戴,用真情兑现坚定承诺,彰显了一位共产党员、人民警察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的爱民情怀与积极作为。(荀罗慧)

责任编辑:普腾中木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