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曲靖频道/ 要闻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2018-07-13 08:56:25   来源:云南网-曲靖日报
分享至:

  曲靖市2017年农村文艺汇演上的精彩节目。

  他们洗干净泥手泥腿,扮上妆,穿上演出服成了深受群众喜爱的乡土演员;他们编排歌舞、创作小品,摇身一变成为创作者;他们活跃在舞台上,既充实了腰包,也愉悦着身心,还把市场拓展到了外省甚至东南亚……他们就是曲靖市的农村文化户。近年来,曲靖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加大对农村文化户的扶持力度,目前曲靖市农村文化户已发展到1800多户,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经营总收入近1.5亿元,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支文化力量。

  让文化在乡村播下种子

  农村文化建设,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大事。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每年的文化下乡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然而, 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这类单向、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往往是“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农民欢迎,但毕竟不能天天“送”,一年难得见几回,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

  长远来看,“种文化”才是根本之举。所谓“种文化”,就是让农民群众像种庄稼一样,普遍、经常性地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体育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农村的事情还是得农民自己来办,农村的舞台应该属于农民。”曲靖市文体局局长纪爱华说。在他看来,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传统文化传承、移风易俗、文化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方面系统全面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农村文化户”几乎在每个乡村都有着一定的资源基础。可以说,每个村总有几个热爱文艺的人,甚至还有农村文艺演出团体、庄户剧团,这些都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有关部门在“送文化”的同时,如何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对他们加以培养、扶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文化专业能力和文化团体的运营能力,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带头人,让文化在乡村播下种子,开枝散叶。

  对此,曲靖市近年来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培养、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农村文化户扶持,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比如,根据《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奖励暂行办法》规定,曲靖市每年拿出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对发展较好的农村文化户(联合体)进行表彰。

  剧本就写身边人身边事

  春节期间,陆良县博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武国红非常繁忙。从初一到初四,他的演出公司共有9场演出,仅大年初一就有两场义演、一场商演。“初八到初十,我们到彩色沙林景区演出。”接下来,公司去部队慰问演出。今年共安排了16场义演。

  据他介绍,农村文化户的演出节目有传统舞狮、花灯相声、民族歌舞、方言小品等。这些节目特别接地气,老百姓一看就懂,很受欢迎。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师宗、陆良的一些农村地区,产生了最早的农村文化团体。村里文艺能人把一些青年村民组织起来,组成各种演艺队,在劳动之余,聚在一起演唱民歌,还结合身边的人和事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品,丰富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农民也从文化生活的观众逐渐变成了主角。下转第二版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