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曲靖频道/ 政务服务
教育扶贫“拔穷根”
2018-06-11 21:46:00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每天七点,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1100多名师生的一天由清亮的起床号开始,大家会准时到学校操场集队,开始井然有序的校园生活。

可爱的笑脸、琅琅的书声,孩子们不用再奔波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程求学,看着孩子们午间结伴吃饭的幸福模样,心情都跟着明朗起来。在贫困山区,这种便利不仅幸福着“读书郎”,更幸福了一家子。

殊不知,曾经区域内的孩子读书可没有这般舒心,那时区域内学校布局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11个居(村)委会有完全小学和校点24个;二是学校区位差异大,教育发展极不平衡;三是小学班平均人数只有20多人,人数最少的班级只有6人。

为解决这些问题,推进片区教育均衡发展,西宁街道党工委采取新建和改扩建相结合的方式盘活了现有资源,在靖外片区集中建设靖外明德寄宿制完小。利用撤并原靖外镇政府后的闲置资源,撤花坡小学及靖外片5所寄宿制小学,合并在原政府驻地新建学校。2007年9月,“台塑集团”明德小学建设项目获准立项建设,项目累计投资450万元,并于当年建成招收学生965人。

实行寄宿制,那看护孩子的压力岂不是都落到了老师身上?

“除了学习情况,每个孩子的健康、安全都是我们最担心的,教师基本都住校,辛苦是辛苦,但时间长了,大家发现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关系更好了,就像家人一样,课余聊聊天、基地里摘摘菜,有了归属感,也就有了乐趣。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样子和一点点改善的教学条件,打心眼里高兴。”数学教师杨光艳说道。

学校通过制定《聘任方案》公开竞聘教师,采取教师自愿报名、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优质组建教师队伍,并对竞聘上岗的教师围绕“用心施教、用爱施教”为主题组织培训,增强责任心、事业心,在教师中开展“十比十争当”活动,在学校走廊、墙体上设置理想信念教育文字图画,激励孩子自强不息、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2016年度的全国“最美孝心少年”候选人包继翔的经历充满艰辛,因为家庭变故,家里只剩自己和生病在床的父亲,原本无望的生活,因为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帮助而有了光亮。学校针对他的困难,让他每顿饭都打两份,其中一份用于照顾生病的父亲,学校无偿为他提供大米、蔬菜、油、肉等食品,在爱心涌动的环境下,包继翔自立自强,不仅成绩优异,还不时帮助他人。

包继翔的情况虽然极为特殊,但在贫困山区却不罕见。家庭经济情况不仅关系着一家子当下过得好不好,更牵动着孩子能否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一个家庭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学校想方设法确保孩子学习生活无忧的同时,优先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在勤工俭学基地务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将教育扶贫的触角进一步延伸。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使命。为“拔穷根”,靖外明德小学的教育工作一直在加力。(曲靖日报)

责任编辑: 韩焕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