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在电子加工厂上班。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一种最直接、最快速的脱贫方式,但如何能让贫困户既兼顾家庭又能稳定就业?今年以来,富源县积极探索,抓住有利时机,将外地企业引村入寨开办工厂,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这些工厂也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扶贫工厂”。
位于富源县西南部的墨红镇,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共有8个贫困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87户7668人,目前全镇还未实现脱贫对象1186户4536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稳定就业。今年,墨红镇党委、政府抓住江浙、广东等地企业来富源招工的有利机会,主动与企业磋商,引进一家水晶球加工企业和两家电子产品加工企业,让生产车间搬进乡镇,方便群众就近就业,同时切实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
今年40岁的富源县墨红镇南村村民周光花,今年2月在镇上的电子厂上岗就业了。四年前,周光花的丈夫因病过世后留下了10多万元的欠款,从来没有外出工作过的她,既没有经验技术,又丢不下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人靠种点农地勉强度日,日子过得苦巴巴的。年初的时候,听说有企业来镇上办工厂,周光花打算去试一试,结果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她被优先应聘进厂上班了。
“我现在在电子厂上班按计件拿钱,多苦就多拿钱。不然我外出打工的话,小孩也顾不上,家里也管不了。在这里工作不仅挨着家,还能学手艺和技术。”周光花说,在电子厂上班一个月收入能有1800多元,虽然工作并不轻松,但日子却有了盼头,她也想多学点技术,靠自己的双手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目前,墨红镇已有65户贫困户在工厂实现稳定就业,今年下半年,墨红镇还将引进3家“扶贫工厂”,保证每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户都能就近就便务工。
贫困户能稳定就业了,但如何让“扶贫工厂”引得进,能发展,墨红镇在引进企业之初就优化扶持政策,不仅免费为企业提供生产车间场地,确保“三通一平”,还提供“保姆式”服务,积极为企业进村发展“减负”。
墨红镇镇长丁宪雷介绍说,墨红镇发挥资源优势,盘活闲置资产,在具体服务的过程中采取“保姆式”服务,给投资商、投资企业创造最优惠的条件,例如给电子厂和水晶球加工厂免费提供3年的工厂房屋租金,同时遇到的水、电及通信等问题,都是按照政府承诺24小时内必须解决。
截至目前,富源县已引进“扶贫工厂”28个,其中电子加工厂11家,水晶球加工厂及刺绣工厂4家,其他贸易物流类工厂13家,带动2107人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直接带动辖区内419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扶贫工厂”不仅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下一步我们将以乡镇为中心,建立比较集中的、规模相对较大的扶贫工厂,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前来就业。然后还要把这样的扶贫工厂引到各村委会,在村委会建立分散的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更大范围的吸纳全县较偏远地方的劳动力来务工就业,实现在家门口就能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富源县人社局副局长、县就业扶贫办主任陈娅说。
记者严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