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曲靖频道/ 要闻
化茧成蝶大坡村
2018-06-06 10:44:41   来源:云南网-曲靖日报
分享至:

  村村通水泥路。

  蜜蜂文化园。

  大坡村是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的一个少数民族杂居村,地处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出门便是山,抬脚就是坎,石漠化面积达到100%,是典型的石旮旯村、深度贫困村,自然生存环境恶劣。2010年以来,依托国家惠民富民的好政策,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引领全村群众走出了一条改变传统观念、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脱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富路,使得全村短短几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化茧成蝶。

  打通富路 点亮心灯

  凹子底村是大坡最小的一个自然村,四面高山环绕。

  上世纪九十年代,凹子底村就通了毛路,但山高坡陡的险峻路况,一般车子根本上不去,只能“望路兴叹”。2010年,新的村“两委”班子成立,改善全村道路基础设施条件成为首要的“死任务”。于是,上争项目、下调民怨,早勘路、夜规劝的日子成为班子成员常态,一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大坡村全面展开。

  大坡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村,由于群众贫困面大,群众工作十分难做。村党总支决定从党员开始,发动党员包段包户,做通群众工作。

  心通则路通,路通则心亮。经过七年的艰苦建设,目前大坡村10个自然村14公里通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不仅如此,村党总支又多方争取资金,实施村内亮化工程,10个自然村共安装243盏太阳能路灯,实现村村覆盖。

  借智求变 勇闯世界

  路修通了,但新问题又摆在村党总支面前。大坡村地处石漠化核心区,全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从古至今,当地农民和石头争地,而且大部分土地仅能种包谷,有的地块种一年就要休种一年,连续耕作土地太瘦薄庄稼长不起来。村党总支决定动员村民外出务工,走出深山寻找致富路子,同时把土地退耕还林,恢复石漠化山区的植被,不再与石头争地。

  刚开始,村民们根本不肯走出大山。面对困境,村党总支又从党员入手,邀请县劳务部门,对党员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再由劳务部门输送到广东江浙一带打工。先期出去的人几年后回来就盖起小洋楼,村党总支又以他们为典型,每年组织技术培训,动员更多村民外出务工,还积极协调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成立务工人员工会组织,保障务工人员权益。

  通过数年的努力,目前大坡村外出务工人员达700多人,全村打工经济收入达1400万元,大部分村民通过打工走上致富路,摘掉了贫困帽。如今无论你走进哪一个村,看到掩映在绿树林荫中的漂亮小洋楼,都是村民外出打工挣钱盖起来的。“我和丈夫2011年到浙江打工,一年有六七万元的收入。”凡林甲村李某站在自家漂亮的小洋楼前自豪地说。

  挖掘潜力 焕发生机

  芭蕉箐,一个具有鲜明亚热带特点的自然村落,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村庄别墅,干净整洁的亭子院落,青瓦白墙掩映在绿树花丛中,葱茏田畴静默于黛色峰林间,朝晖冉冉、炊烟袅袅,一幅诗情画意的乡村水墨画。

  谁也不会想到,2016年以前,这个只有89户人家的村子,是一个脏乱差的贫困村。大坡村党总支通过调研发现,这个“问题村”有传统酿酒和养蜂的优势。村党总支决定,依托罗平旅游产业,以芭蕉箐村为突破口,力求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挖掘,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大坡村党总支决定对芭蕉箐村进行提质改造。刚开始,村民不理解、不信任,村党支部按照“支部出思路、党员当大户、能人进支部、群众共致富”的思路,推行“党小组+村民理事会”模式,通过各种方式向群众讲清、讲透脱贫攻坚政策,动员共产党员户带头拆房修路,短短一个月,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很多原来不支持建设的农户,无偿将菜地、宅基地、牛圈、羊圈等让出来建成绿化带和休闲场所。政府以600万元项目资金撬动了全村群众1300万元的投入,不到一年时间,全村旧貌换新颜,昔日脏乱差的贫困村改头换面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

  村党总支致力增强党员、产业能人的致富带动能力。2011年12月,李云才退伍回乡后,利用祖辈传下来的木工手艺从事蜂箱制作,产品供不应求。在村党总支的启发下,李云才成立了蜂箱制作合作社,带动更多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致富。现在,李云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蜂箱制作大户。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已经有8户蜂箱制作大户,平均年收入达20万元,他还吸纳了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跟随他学技术。

  芭蕉箐村有着悠久的土法小锅酿酒历史,酿酒用的酒药都是村民自己从山上采集数十种草药配制而成,村党总支动员过去自产自用的酿酒户按照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积极挖掘传统酿酒技术,目前已经有9户从事土法小锅酿酒。

  村党总支采取政策项目倾斜、党员创业带富、致富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户。成立3个产业合作社,设置3个党小组,划分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示范户,带动28户农户发展蜂箱制作、蜜蜂养殖、土法小锅酿酒、生态种养殖、运输业、农家乐等乡村特色产业,年收入达500余万元。

  融合发展 扩大效应

  暮春的芭蕉箐村,依然春意浓烈,景色迷人,芭蕉箐蜜蜂文化园内各种蜜源植物鲜花怒放,游人如织,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带火了芭蕉箐村,带火了大坡以及罗平全县的“一窝蜂”养殖。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做强做大这些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一直是村党总支思考的问题、近年来,芭蕉箐村通过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昔日荒草不生的峰林植被逐渐恢复,再加上村庄提质改造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进入人们的视野。村党总支决定走乡村特色旅游路子,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探索“村党支部+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新模式,采取招商引资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形式,于2016年12月,引进罗平县云岭蜂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集蜜蜂养殖、生产加工、展览营销、教学培训、科普教育、康体理疗、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蜜蜂综合性文化园。蜜蜂文化园2016年12月开工,分三期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400多亩,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宣传、统一价格、统一销售”抱团式发展,扶持农户通过土地折价入股、就近务工、发展蜜蜂养殖、种植经济林果和蜜源植物。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村党支部的党小组设置在产业合作社或协会,实行“党员+贫困户”能人帮困措施,形成“支部引领、产业带动、产村互动、群众参与”发展格局。

  合作社还积极推行“养好一窝蜂,甜蜜两家人”的扶贫新理念,游客在园区认养蜂箱,每个蜂箱由一户贫困户负责饲养,通过扫描蜂箱上的二维码,可以了解到养蜂户的信息及其背后的故事,并且可以看到所认养蜂箱的小蜜蜂酿蜜情况,让认养人在收到纯正蜂蜜的同时,还帮助了贫困户。

   芭蕉箐蜜蜂文化园正致力于建设采摘园、停车场、特色餐厅、木屋度假别墅、游客中心等,逐步完善旅游休闲度假配套设施,最终建成开放式AAA级旅游景区,让村民持续发展有希望,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源头。

  特约记者毛虹 文/图

 

责任编辑: 赵黎浩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